古希臘先哲說:「認識你自己」。
但這話說起來簡單五個字,做起來可並不容易。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知道自己到底長啥樣嗎?
一個超常見的問題:我們到底長鏡子裡那樣,還是相機裡那樣呢?
相機中的自己,也能認出來,但真的感覺醜很多
對此,一種流行說法是:
「就心理學家研究,人照鏡子比照相好看30%」——這種說法又是真的嗎?
你聽到的版本,也有可能是「人照鏡子時,會自行美化30%」,
不過基本一個意思。
今天,我們就從科學、心理、經驗、分析種種維度,
來揭開這個千古謎題的答案!
01
心理學因素
先簡要回顧一下,這問題下已被廣泛認知的科學解釋。
首先是「凍臉效應」(the Frozen Face Effect)。
大體是說,人會認為影片中的人,
比影片截圖中的人更好看(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動態往往比靜態好看)。
簡單例子,看下面的動圖:
注意力可能都在忽閃的大眼睛,和靈動的眉毛上吧!
但同一動圖,如果我們很公平地截其中一個圖出來,
你可能就會覺得不如動態。
感覺臉型有點方?鼻子有點短,露鼻孔?
而以上還是公平截圖,如果要抓光線、表情不到位的時候,
靜態和動態之間,就能差別兩光年:
林心如這輩子最討厭的字,可能就是視覺中國吧!
但實際上,看同一天的影片截圖的話,
雖然不如精修圖狀態好,
但肯定沒有視覺中國圖那麼可怕:
連起來看會比單看一張效果要好,大家也可以試試。
雖然凍臉效應已被認為是真實存在,但產生的原因還沒有定論。
一說是人腦會平均化看到的臉,如果是動態,
那麼小瑕疵可能就會被「平均」掉。
之前說過,可能是因為缺陷被平均掉的關係,
平均臉往往比原圖更好看。
你會覺得最右的平均臉,比左邊6張更好看嗎?我覺得是要帥一些
另一說人本身就更習慣於看動態的臉,因此會覺得動態更有吸引力。
我個人倒是有個想法:
196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等人
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
人類在溝通中,全部表達的信息=
7%語言信息+38%聲音信息+55%肢體語言信息。
比如這段,你可能看到的更多是她的抬眉眨眼咬唇,
而忽視一些細節信息(你有注意到她手稍微擰了一下嗎)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動態時可能集中在表情、聲音、
肢體語言等方面,一些小瑕疵會被忽略。
但靜態時因為缺失了很多信息,
注意力過剩,就會關注到平常會被忽略的缺點。
依然是截取上面這段動圖的一張,
你的注意力可能就放在別處了:
其實這個場景的光線不算太好,上往下的光會強調面部凹凸感,
這麼看會顯出法令紋和顴骨外擴(當然很輕微啦)
之前說過,80,90年代的女明星,往往還是動態撩人。
但今天的明星,由於需要拍很多硬照、街拍、特寫,反而是更強調靜態。
越來越難以容忍缺陷,也可能是因此。
另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心理學解釋,
是「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也稱「多看效應」,簡而言之,看多了就喜歡了,順眼了。
我們用一個小例子來說明,把范冰冰鏡像反過來:
左邊是熟悉的范冰冰,有沒有覺得右邊很難受?
范冰冰高低眉這點大家可能都知道,
但其實她兩眼大小、位置、眼睛挑平程度、兩邊臉型形狀大小都不一樣。
但平常看慣了她的臉,除了特別明顯的眉毛不對稱,
別的小瑕疵,其實很難看出來(順眼之後會忽略瑕疵)。
但一旦變成鏡像反面,
雖然理論上這兩張圖的不對稱程度是完全相同的,
但上圖右會顯得難受很多——
因為你沒有看慣,大腦沒有習慣並忽略這些缺陷。
對稱程度更高的人,這種「落差感」可能會更低:
張柏芝也不是完全對稱的,
但翻轉過來也不那麼難受,因為她更對稱。
所以,如果你照相,覺得自己很陌生,
並且多出了很多平常看不出來的缺陷,
不妨從這個思路想想——
也許是因為你挺不對稱,鏡像反面對你來說太「難受」了而已。
關於「鏡子中的自己」,最流行的說法是,
照鏡子時,人腦會自動美化30%。
換句話說,你要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
是不是全天下人,都覺得鏡子中的自己美不勝收呢?
反正我是這樣的哈哈哈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人眼和相機有白平衡差距 ——
如果你想顯得比較厲害,用這個名詞就好。
解釋一下,一張白紙,
在不同光線下呈現的顏色肯定是不同的,相機會誠實地拍出來。
但人眼會修正光線影響,所以在我們看來,都會是白紙。
人像類似:
(來源:Bright Side,Youtube)
你看的時候是右邊(人眼修正光線影響後),
但你拍出來可能是左邊的效果(受光線影響)。
對此,我們查了一下論文。
人眼會修正光線變化這點,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你在藍光下看白紙,你還是會覺得是白紙
但至於這個特點,能不能解釋「鏡子中的自己」
和「照片中的自己」特別不一樣,就沒有論文支撐了。
簡妮我個人覺得,有點道理,但不能完全解釋——
我真覺得不止差在顏色啊餵!照片醜很多好嗎?
而至於流行的「鏡子會美化30%」理論,
中文網上基本沒人說清楚來源,
所以之前基本都被當做謠言處理 ——但我們找到了一篇!
用力誇我,不要停!(跟流行說法有點出入啦,但我覺得還挺相關的)
這個實驗是這麼設置的:先給大家拍張照。
然後用拍的照片,跟醜和美的臉混合,做成11個版本:
以10%為一個,從比本人醜50%到比本人美50%,再加上本人,總共11個
然後測試一下,在這11個版本中大家會覺得哪個更像自己 ——
會不會是比自己實際上更好看的版本呢?
實驗總共有3個,這裡說最直觀的一個:給大家隨機看11個版本,
然後打分,評價每一個版本跟自己的相似程度,從0%(非常不像)-100%(非常像)。
而事實證明,我們確實會選擇比自己更好看的版本!
比自己好看20%的版本,
被評價為最像自己:
這裡是11張都打分,另一個測驗是大家從11張裡選一張最像自己的,
那個選出來是比自己好看10%的版本——所以30%是不是傳錯了呢?
嚴格說來,這個實驗證明的其實是
「人腦海中自己的形象,會比自己的照片美20%」 ——
但自己的照片,又能否代表自己的真實長相呢?
科學家倒沒為這個困擾,因為他們發現,
雖然人在評價自己和自己的好友時,
會傾向於選擇更好看的版本
(是潛意識自動進行的,不是故意的,
科學家認為主要是因為喜歡,而非熟悉)。
美20%聽起來有點抽象,可以看下面這個具體例子:
之前的圖有點小,這裡直觀給大家看一下,美化20%大概是什麼樣的感覺
看上圖,雖然20%聽起來很多,但其實看起來也不算太明顯。
對比一下,美化版本眼略大也更有神、輪廓問題更弱——
這個人應該有咬合問題,唇周顯得很緊張,
但美化版本這個問題弱很多:
再放大點看細節,美化版本唇線更清晰,
皮肉狀態也更平整——
上鏡會讓皮肉缺陷明顯很多,也是符合我們後文的觀察總結的
但如果評價陌生人,就沒有這個問題
(言下之意,相片還是能反映實際的)。
這無疑說明了一件很嚴重的事:好友濾鏡也是真實存在的。
如果你恰巧拍了一張很醜的照片,而你的朋友或對象覺得「這就是你啊」,那可能說明,你們的友情愛情有點塑料
……
02
會不會拍很重要
但是否上鏡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 有人就是拍照醜很多啊!
但如果你問一個攝影師,什麼樣的人上鏡,
他多半會先拋給你一個問題:那要看你怎麼拍啊?
依然是很多人提到過的,焦距不同,拍出來的效果就很不一樣:
焦距太小,臉會變形。焦距太大,臉又會顯得扁平。
拍攝的距離也有影響:
保持一定距離之後,臉就不怎麼變了—— 靠太近是變形的重要因素哦!
特別提醒一下,手機自拍真的誤差非常嚴重:
鼻子會變大、眼睛會變寬、臉會變窄長且凹凸不平—— 這並不是真實的你!
所以我特別受不了人家拿自拍照讓我分析,
完全可能得出南轅北轍的結論——
目前接受度比較高的說法是,
1.5m距離平視他拍,50mm焦距,最接近人眼效果。
除了相機,光的影響比很多人想像中大:
這系列有幾張,有一張太多人用了,
我這換個偏腦袋的——對,這是一個人
當我們在現實中看到一個人時,感受是3d的。
但成相時,一切會被「壓扁」,
即使是以立體著稱的歐美人,有時候也會顯得很扁平——
以鼻子為例,鼻子再高,正面也不一定能看得出。
要想拍照顯高,需要明確的面塊關係,輪廓鮮明:
左邊看不出鼻子高,右邊就高很多。
左邊是一個曲面,右邊是三個面。
看上圖。
我個人的經驗是,相機更青睞清晰的線條和面塊
(比如上圖右,是三個面,面與面之間界限清晰),而不喜歡曲面。
曲面由於沒有面塊分界,會顯得很平,
甚至很腫 ——不僅鼻子是這樣,臉也是這樣。
所以,即使平常看起來已經很立體的人,
上鏡時也往往要通過修容高光來偽裝光影,
因為扁平的2D相片,立體感是靠光影呈現的。
左邊沒有明確的明暗光影關係,右邊明確了,就立體的多
人們往往過於關注哪些人長相更「上鏡」,
而忘記關注相對更可以改變的哪些人「更會拍」。
換句話說,上鏡不僅是一種「特徵」,更加是一種「能力」。
找好角度很重要,鼻子短、下巴方、腮幫方、額頭窄,低頭適合你。
大額頭、下巴過尖、雙下巴,略微仰頭適合你。
證件照很多人會照醜,就是因為照相師經常讓你仰頭,
最後臉就超方……
表情也有影響,對鏡子好好摸索一下自己適合什麼表情,
拍照時「有練過」會大不一樣:
左邊笑的幅度大了,又有點擠出雙下巴,右邊好看很多啊
當然,還有一種人,具有遺傳的「上鏡僵硬」問題。
真的看一次笑一次:
說話的時候都笑的很自然,
一說拍照就變成下面那樣了,哈哈哈!
比如我助手小景,就多次宣稱自己整個家族的人拍照都僵硬,
有家族遺傳的不會拍照,她自拍能比本人醜個100倍。
她這種就適合抓拍,跟她聊聊天,讓她自己玩。
選她狀態好的時候,抓拍一張:
右邊這個抓拍是不是很棒?是她朋友拍的。
大家可以轉發給男朋友或者好朋友,學習一下~
03
哪些人特別不上鏡?
另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上鏡 ——但這話題沒法討論嘛!
因為舉例也是用圖,那不還是上鏡效果嘛?
但還是有思路的,歐美人公認比亞洲人更上鏡,
而他們的長相特徵之一是立體。
所以很多人說,立體的人更上鏡。
但什麼是立體啊?鼻子高嗎?
這倆鼻子都很高哦!
但講真,這倆的高鼻子在拍正面的時候,其實不太看得出來。
甚至有人還覺得她們鼻頭大鼻子肉:
高鼻子很難同時鼻骨細、面塊清晰,所以其實高鼻子未必上鏡吃香的
那又有誰公認上鏡呢?章子怡,周迅。
她倆鼻子肯定不低,但也不如上面兩位:
有人把她倆上鏡歸結為兩個小尖臉,
當然這是因素之一啦,但不全面
正如上文所說,相片是2d的,要想不扁平,想要立體,
需要光影塑造:
左邊有光影就顯得深邃。右邊沒有光影,就感覺平。
而光影什麼時候產生呢?對比、高低、落差——
所以,比起單個很立體(比如鼻子很高的人),
反而是章子怡這種在立體度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人,會更上鏡。
更簡單的說,該高的高(不需要很高),該低的低(不需要很低),
整體錯落有致的人更上鏡,因為不會扁平腫脹。
左邊比右邊輪廓更清晰,
用光影和妝容塑造高低落差感,會顯得更立體些
如果說章子怡是知名上鏡,那湯唯的臉則基本被公認是不上鏡的。
坊間傳聞,李安就說過湯唯的臉不那麼好拍,
挑角度與光線:
湯唯的臉比較平和腫,按我們的分析應該是不上鏡的。
但李安導演拍的真好看啊(利用光影拍出了立體感)!
但高低落差也不能保證你有立體感!
以珍妮佛·勞倫斯為例,她平常雖然會用很重的煙熏,
但給人的印象經常是眼睛腫腫的:
左邊看著真像亞洲人……
但事實上,如果你看側面,
會發現她眉眼處還是挺立體的,
完爆亞洲人是毫無問題的:
這個深邃程度,肯定不是亞洲人能達到的了,比周迅深邃很多了
但她依然正面看起來平平腫腫的 ——為什麼?
猜測一,眼部輪廓不清晰(高低落差不明顯);
猜測二,雙眼皮太窄,顯得眼腫。
以此可以說通很多事:比如為什麼很多人反映自己
一上鏡眼睛就變很小(因為眼皮窄、輪廓不清晰,顯腫)。
比如為什麼很多女明星後期眼皮脂肪都會變少、雙眼皮變寬:
當然不是越寬越好,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
眼部輪廓清晰和明顯雙眼皮對於上鏡的重要
除了雙眼皮窄、眼部輪廓不清晰,
另一個不上鏡的特徵,是比較強勢的顴骨。
之前說過一個臉型的「內圈」「外圈」分析模型,
大概是這樣:
平常所謂的臉型是外圈,
但中間凸起的一圈(通過光影可以區分)是內圈。
為什麼我要提內圈外圈呢?
還是讓我們來看下這組圖:
她的人眼效果,應該接近上中到上右
如果用上文的「內圈」「外圈」理論來看,
當焦距小(或靠得很近)時,
攝影機更多會強調臉型的「內圈」:
內圈我用黑圈表示,外圈用白圈——
可否感覺到,焦距近時更多看黑圈?
上鏡臉型好的人,不僅需要大眾意義上的臉型好,
內圈一般也要光滑不突兀,死角才會少:
就我觀察總結,內外圈比較分明(更立體,避免腫和平感),
內圈線條也柔和流暢,這是最上鏡。
特別是近距離特寫鏡頭的長相
對比下:
因為顴骨的存在,劉濤的內圈凹凸感就要強很多,
不太適應特寫鏡頭
像我這種高顴骨星人就有深刻感受,
平常很正常的臉型,一拍照,
特別是靠近拍或者自拍,臉型會崎嶇得很嚴重:
所以你看劉雯很多臉型凹凸不平嚴重的,都是左邊這種近處大頭照。
右邊是全身照我裁的,就好很多。
另一佐證是高顴骨大美女李嘉欣,
邱淑貞毒唯粉王晶曾形容她和李嘉欣為「最不上鏡女明星」。
雖然很多網友覺得很憤怒,
但我覺得其實可以從褒獎的角度去理解:
照片已經這麼美,還是不上鏡效果,那真人靚絕香江也真的合情合理。
但反正,高顴骨所帶來的凹凸感,
確實很容易被鏡頭,特別是近距離特寫鏡頭放大很多。
適當的填充可以讓臉型更圓潤,
但多了就腫脹僵硬了:
左邊是中期,最近臉型飽滿了,死角少一些
上面這個觀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現在的人那麼愛填充:
畢竟,填成一個球就沒有凹凸感了,
也更適應近處的自拍、特寫鏡頭。
這個人算蠻適合填充,填充的量也比較恰當的,內圈臉型柔和很多。
但填充感比較強的網紅臉,雖然自拍死角少甚至很飽滿。
但跟明星同場,就往往露怯:
脫離了濾鏡,之前微博紅人節,
一水兒網紅都是這個畫風的,這還是遠照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鏡頭不僅挑臉型和內外圈,
還特別挑皮肉狀態,特別是高清特寫鏡頭。
簡單例子,張柏芝骨相皮相都頂尖,有人可惜她早期的babyfat。
但不可否認,她那會皮肉狀態不算好。
還好那會不算太高清,淚溝、法令、嘴角紋三紋齊聚,
嘴角的肉鬆鬆垮垮,還是挺明顯的:
拖沓的皮肉狀態,在現實中可能還好,但上鏡特別明顯
鏡頭真的很殘酷,膠原蛋白要剛剛好,皮膚要緊緻,
填充造成的腫脹感可能在肉眼看還好,
但鏡頭會非常誠實:
左邊是真的皮肉狀態好,右邊是撐起來的,腫脹感明顯
特寫鏡頭尤為殘酷,比如一直被說臉腫的楊紫,之前還被拍到崩照。
但路人飯拍真的還好:
右邊看起來還好啦!但女明星要面對特寫鏡頭啊!
皮肉狀態有多重要呢?
回想一下,女明星裡有眼睛小的、有臉方的、
有不立體的,但有沒有胖的呢?幾乎沒有吧!
另外,歐美人的特徵也不止立體,
他們的面部脂肪也較亞洲人更少,也可能是「更上鏡」的來源之一。
很多人上鏡可能都有類似感覺:臉一下顯得好凹凸、好胖、好平!
平常沒覺得自己有這麼多紋路、凹陷、凸起,鏡頭裡顯得好可怕!
反正就覺得一照相臉上多好多瑕疵……
一說是鏡頭更為「挑剔」啦,但其實,
根據上文內容,更可能的解釋是(說出來一定會被打):
其實這些問題也一直存在
(你照相發現了問題之後,照鏡子仔細看,
一般也能看出來,不過程度一般沒那麼嚴重),
只是我們平常看慣了,或者動態注意力限,不會仔細看。
但照相機是誠實的、全面的、沒有感情色彩的,
因此會把所有的問題誠實記錄甚至誇大,
讓你感覺你好像「一下多了很多問題!」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就真的等於醜照中那個樣,
並且要為此降低個人評價,甚至惶惶不可終日呢?小編我倒也不這麼覺得。
其實人會在各方面都高估自己,又不止長相這一項。
所以我堅持認為我就長鏡子裡那樣,只是不上鏡哈哈哈哈!
首先,即使「照相」能反映一個人的物理真實
(其實也未必,因為存在鏡頭畸變),
但如果職業不面對鏡頭,其實絕大多數人還是被通過「人眼」直接感知的。
而人眼的特點前文也說了:白平衡;
注意力有限可或因為看慣,
就能不會關注瑕疵;關注動態信息多過靜態成相。
因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靜態成相不夠好看,並不阻礙你在別人眼中美到發光:
根據前文,你會發現劉亦菲集齊不上鏡,
特別是不適合特寫的好幾個特徵——但不妨礙她在路人飯拍美到發光!
像我原來其實不太get到劉亦菲的美貌,但真的越研究越沉迷。
雖然有些照片依然能看出她的小瑕疵,
但整體狀態太美,瑕疵真的不重要:
左邊還是能看出顴骨,但who cares!
右邊看著眼睛好大啊餵,什麼仙女流淚啊!
古人對水對銅鏡梳妝,過去的人照鏡子,
今人看相機,都是一種「成相效果」,其實平常心對待即可。
簡單比喻,你會因為哈哈鏡中的自己不夠好看,
就填削自己適應哈哈鏡標準嗎?
不吃鏡頭飯的話,其實真沒必要太在意:
透過水杯看人,也有大量變形,但你不會因此想要去調整自己呀~
美人之美,在皮,在肉,在風骨,在儀態,
在巧笑嫣然,更在堅定的內心,充實的大腦。
比起糾結每一個細節瑕疵,不妨回到整體,
去想清楚,什麼才是讓你真正發光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