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且每年患病的人數有急速增加的趨勢,甚至得到大腸癌的年紀也逐年下降。
毎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超過5千人因為大腸癌而過世,但其實大腸癌是可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的疾病,且越早發現康復機率就越高,存活率甚至可以高達90%!
早期的大腸癌並沒有特別的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如果出現血便、大便習慣、形狀改變,或是經常的腹瀉及便秘,甚至是體重莫名減輕,那就要小心是不是有大腸癌的症狀。
而大腸癌也與家族基因有密切關係,因此家族史中如果有大腸癌的患者,一定也要特別小心。
38歲的林太太已經便祕且血便三年之久,她原以為是痔瘡,因此一直都不以為意,但因為家族有三人因為大腸癌過世,因此她在家人的勸說下去做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有上百顆息肉,其中4顆已經癌病,確診林太太得了100%會癌變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收治該病例的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指出,大腸惡性腫瘤是國人常見癌症,家族史就是高危險因子,「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病因來自第5條染色體基因缺損,屬顯性遺傳,雙親之一有這個基因,下一代罹病機率高達5成,沒有治療藥物,而且100%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被形容為恐怖遺傳。
林醫師也建議,林太太4歲和8歲的子女應於12到15歲間開始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發現瘜肉,每年都要做規則追蹤檢查,並在20歲左右,瘜肉還沒有癌變前及早進行預防性手術切除大腸,保留肛門,比較能保障未來的生活品質。
最後林太太手術切除全大腸直腸,並做永久的迴腸造瘻口。
林醫師也提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一定要儘早檢查,不要輕忽腸胃不適、排便不順或血便,即便沒有症狀、無家族史,最好在45歲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才不會延誤治療,具有家族病史或腸胃不適、排便不順及血便症狀的人更應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飲食習慣的改變讓大腸癌的發生機率越來越高,因此我們都該正視自己的飲食,記住「病從口入」,如果家族有疾病史,那對於吃進肚的食物更應該要注意且小心才行!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護肝聖品第一名」,鴻喜菇比蜆便宜,護肝力更高7倍!
肝是沉默的器官,有時就算肝出狀況,常常也都是無聲無息的,等到了發現不對勁的時候,肝病往往都已經相當嚴重,因此現代人特別關心肝的休養,很多人也都會多吃些護肝的保養品,但其實與其額外攝取保養品,有些食物只要攝取妥當,就是很好的護肝食品,例如「鴻喜菇」就是其中一例。
鴻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又稱真姬菇、白玉菇,是種原生於東亞溫帶以北的食用蕈,鴻喜菇的生活習性跟金針菇很像,常常是好幾個菌柄湊在一起生長,而鴻喜菇的菌傘在濕潤時吃起來稍微黏滑,煮食後柔滑適口,由於沒有獨特的香味,因此適合於各種菜餚。
在日本鴻喜菇是相當受到推崇的營養食品,而日本東海大學理學博士關根嘉香就首推「鴻喜菇」為最佳的護肝聖品。
關根博士表示,體位變濃烈是肝臟發出的警訊,因為當肝功能減弱時,身體會無法把氨(阿摩尼亞)代謝成尿素,這時身體就會發出尿臭、汗臭等體位,而當「鳥胺酸」融入血液時,就能幫助人體清楚體內的氨製造能量,分擔肝臟負擔,達到護肝效果。
而日本人常吃的鴻喜菇,裡頭所含的鳥胺酸居然比一般人護肝食護肝時常攝取的攝取的「蜆」還要高出7倍,如果每天喝一碗鴻喜菇與蜆一起煮成的湯,3個禮拜就能感受到體質的改變,因為這兩種超強護肝食物一起吃,可以將改善體臭、修復受損肝臟的效果發揮得更好。
如果你也是個愛菇一族,那不妨試看看用鴻喜菇來護肝吧!
不過也要提醒,菇類植物性普林,痛風急性發作的民眾還是不要吃太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