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盡情哭,長大才會盡情笑,德國教育專家:制止孩子哭,不能讓孩子變堅強

孩子一哭,家長常常會想「怎麼讓他不哭」,似乎只要孩子不哭,問題就解決了,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小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哭是一種很重要的求救手段,比如餓了、困了、不舒服了、沒安全感了……絕大多數家長,往往不怎麼探究背後的原因,一聽到哭,就趕緊想辦法「止哭」。無論是哄一哄,還是放任不管,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求救」被忽視了,久而久之就容易失去安全感。

1

鄰居家有一個快3歲的小女孩叫妞妞,和父母搬來半年多了,從未見過她哭。

大家都誇:怎麼有這麼懂事乖巧的小孩?

直到有一回,聽到妞妞媽媽傳授經驗後,所有的羨慕都化作心疼。

妞妞媽媽說:“我們妞妞剛滿2歲後脾氣也怪,也愛哭,但現在她知道哭沒用。”

讓妞妞睡覺,妞妞還想玩,躺在地上哭。媽媽啪啪兩下打在屁股上:“說好了這時候睡覺,你不聽話,還哭鬧!看我不打你!”

該吃飯了,妞妞磨蹭著不動,繼續看電視。媽媽一按遙控器,把電視關了。

瞬間,妞妞大哭大嚷:“我肯定不去吃飯!”

這還得了?媽媽把妞妞拉過來,把她趴在自己腿上,脫下褲子開始打:“再哭,你再哭!”一直打到妞妞不哭,認錯了為止。

妞妞媽媽說:“現在孩子就動不動哭,非要按她的意思來。以後怎麼辦?

孩子哭別慣著,就得打。即使不是發脾氣,也不能哭。像摔倒了、沒完成玩具、東西掉了,有什麼好哭的?!”

聯想到妞妞總是怯怯的眼神、膽小的樣子,連和小朋友一起玩都不敢主動上前,我的心裡特別難受。

用打罵的方式制止孩子的哭聲,孩子似乎不那麼脆弱了。可其實孩子的情緒只是被壓抑了。

孩子沒有真的變得樂觀、不愛哭,只是越來越不敢表現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意願,變得自卑,膽怯,總是隱藏自己,人際交往上會有很大障礙。

也越來越不會跟父母溝通,與父母的關係在內心非常疏離。將來若是遇到什麼事,父母總是最後才知道。

2

一位媽媽說:

“一叫孩子起床就哭,不給他看電視也哭,每天上幼稚園都哭,太讓人頭痛了!”

不願看見孩子哭,是許多父母內心真實的寫照。

德國教育專家麥克說:我們不喜歡看到孩子難過哭泣, 不僅是哭泣讓我們覺得麻煩,而且也懷疑自己的價值。

我們認為,孩子不哭鬧,我們才更像成功的父母。一旦孩子大哭,我們會感到無措和失敗。

而在大庭廣眾面前,孩子哭鬧,更會使我們感到非常難堪,怕別人覺得我們沒管好教好。

越害怕,越不允許,我們的做法越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好友講述了自己的真實經歷:孩子寒假去姥姥家待過一段時間後,脾氣變得特別大,什麼都要按他的要求來,不然就哭鬧不止。

一切原因都出在姥姥太怕孩子哭了。

姥姥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孩子吵著要買零食。姥姥說:“乖,就要吃飯了,先不吃。”孩子秒哭:“不嘛!不嘛!我就要現在吃!”

頓時姥姥急得連哄:“好好好,我們買。”

叫孩子不玩了,孩子又哭起來,姥姥一聽又立即改口:“不哭不哭,再玩一會。”

為了不讓孩子哭,就一味順著孩子,會使孩子習慣用哭鬧作為要脅的法寶,變得任性、霸道,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難管。

3

要正確面對孩子的哭聲,就要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哭。

心理學解讀,嬰兒期的孩子哭鬧都出於本能的需要。 困了、餓了、不舒服等,孩子都會哭。

孩子2歲開始,有了獨立自主意識, 一旦語言能力、控制身體的能力等,限制了孩子內心想法的表達,孩子會急得大哭。

3歲以後,孩子有了更多想法和主張,也同時有了更多的規則需要遵守,感受到更多約束,以及和小夥伴的衝突等等“不順心的事”。

哭,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夠,是孩子發洩心中負面情緒的正常管道。

成人已經有了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面對這些懂得自我調節。孩子卻不能。

研究顯示,孩子要到18-20歲左右才能擁有相對完善的情緒控制能力。

好萊塢明星爸爸賈斯汀·巴爾多尼深知這點。

他分享過一張照片,2歲的女兒趴在地上大哭,他和父親站著一旁,憐惜地低頭看她,沒有任何其它動作。

他說:

我們安靜地看著這個野性和純淨兼具的可愛靈魂,拚命演出這一幕。她擁有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願意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得自己面對自己的情緒。我可以想像,我在她這個年紀時,也曾經像她現在一樣,上演無數次的哭鬧。

賈斯汀受益於自己的父親,在他小時候,父親總是讓他面對自己的情緒抒發,不管是私下或公眾場合,從未對他大發雷霆地咆哮:“不要哭了!你真是讓我太丟臉了!”

這樣的情緒教養態度,對他的情緒人格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過早地懂得平和面對自己的情緒,消化負面情緒。

如今,他想讓女兒知道: 她可以表達情緒,只是她得學會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哭是人類的正常情緒,也是孩子的一種成長。

4

我們要坦然面對孩子的哭,同時不縱容孩子無理取鬧的哭。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孩子傷心時哭,接納情緒,幫助表達

果果3歲多時,有次想和社區一個小女孩玩,小女孩卻說:“討厭你,不想和你玩。”扭頭走開了。

果果瞬間哇哇大哭。

我走過去,抱著她說:“寶貝,朋友不和你玩,你感覺好傷心對不對。”

果果抽泣著說:“是的,我想和她玩。”

我點頭:“媽媽小時候也想和其他小朋友玩,有時候小朋友不和媽媽玩,媽媽也很傷心。”

果果不哭了。

我接著說:“媽媽小時候也有幾個好朋友,有時候這個好朋友不和我玩,有時候那個好朋友不和我玩,有時候又都和我玩,現在長大了,我們都會一起玩。”

此刻,她的情緒完全平復了,高興起來。

而第二天,再和小女孩遇見,小女孩主動找果果玩,兩人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玩得特別開心。

《十分浩學》節目提到:

越壓抑情緒,情緒就越嚴重。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當情緒得到了接納和允許的時候,它就會有一個健康的方式,去釋放出來。

對孩子說:“你可以哭,哭不是錯。我也會和你一樣。”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更早學會認識情緒和處理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哭,堅持原則,耐心等待

胡可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帶兩個兒子逛超市。

小魚兒拿了一袋零食想拆開,胡可說:“不能打開,沒有交錢的時候不能打開。”小魚兒馬上抓狂地尖叫,大哭大鬧。

胡可微笑淡定地看著小魚兒,說:“不用管他,讓他叫。”

在持續一分多鐘的哭鬧聲中,胡可沒有生氣,也沒有說一句話。

直到小魚兒不再哭鬧,她走過去,蹲下來,溫柔地說:“要到收銀台付了錢才能打開。”

小魚兒點點頭,安靜地跟著媽媽離開了這裡。

來源綜藝:《媽媽是超人》

胡可說:

小朋友在公共場合撒嬌耍賴,是對家長一個極大的考驗。可能很多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會覺得很丟人,因為所有人全都在看著,然後我們就沒有了耐心,可能就不停地去拽他。 其實你不要把它當成是你丟人的一件事情,只當作是小朋友在那一刻情緒的一種宣洩,當他覺得哭鬧沒有用的時候,他自然會站起來。 當他站起來時,他已經梳理了他的情緒,這個時候你們再去對話的話,我覺得會更有效。

當孩子被父母拒絕時,無論哭鬧多久,父母都無需吼叫打罵,也不必改變原則,只要溫柔堅持,耐心等候,給孩子一個發洩情緒的時機。

孩子獨自受挫時哭,悄然觀察,放手成長

一次,我在廚房做飯,果果和2歲的妹妹依依在房間玩,突然一陣哭聲傳來,聽起來像在爭玩具。

我控制了想要立即沖過去的衝動。不到兩分鐘,哭聲沒了,又響起兩姐妹的咯咯笑聲。問題被她們自己解決了。

有天,依依一個人在玩顆粒積木,玩著玩著突然很煩躁地大哭起來,原來是連不上。

我在不遠處默默觀察。依依哭著弄了好一會後,竟然成功了,她開心地笑起來,此刻眼淚還掛在臉頰上。

我們很容易一聽見孩子哭,就急匆匆地主動跑過去,或是說:“又怎麼了?!”呵斥不要哭,或是插手幫孩子解決問題。

前者令孩子迷茫無措,後者錯失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遇到了一點小麻煩,如蓋子打不開,東西卡住了,紙壞了等等,孩子受挫而哭。

只是情緒自然地流露,並非需要父母幫忙。

父母聽見孩子突然哭起來,卻沒有叫自己。不妨等一等,先在遠處悄悄觀察。

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挫折,都需要有這樣不斷學習獨自解決問題的時刻。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說:“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不必產生挫敗和焦慮感,也不要太過擔心,想法設法急於制止。

別讓孩子的哭鬧成為要脅父母的手段,也別讓孩子失去簡單的情緒發洩。

允許孩子哭,孩子才會真正樂觀、快樂。

允許孩子哭,孩子才能認識規則,擁有自製力與抗挫力,才能真正健康成長。

允許孩子哭,比讓孩子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