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即寶寶在1~3歲左右時,會開始有自主地做一些事情的願望,比如自己穿鞋、自己用筷子吃飯、自己洗碗等等,有的時候主意還特別正、不太聽話,如果家長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會大肆哭鬧
其實這就是寶寶進入了所謂「第一反抗期」的時期表現。在兒童心理成長過程中一般有兩個反抗期,一個是1-3歲左右的第一反抗期,還有一個就是12~15歲左右的第二反抗期。而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到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
這裡我們著重了解一下「第一反抗期」
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寶寶,給家長的感覺就是「小傢伙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過去老實聽話的寶寶,也會逐漸開始變得任性。其實,寶寶並不是毫無道理地任性,而是在堅持自己的主張。由於他們的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知識不斷增多,就表現出獨立的願望,遇事想要自己動手,也變得不太聽話。如堅持自己倒水、自己爬到高處去、非要做家長不允許的事等、睡覺前非要選擇特定的被子、讓特定的人講故事等,這些都是自我意識的表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1-3歲期間表現出反抗情緒的寶寶,更容易成長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寶寶,長大後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寶寶自主意識能否得以實現,關係到寶寶「自我」的確立,但是此時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還相當貧乏,只會說「不要」和「自己做」等簡單辭彙,很難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父母
這就需要家長去盡量多地掌握一些與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寶寶相處的技巧和知識了,不斷提升自己,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家長首先要明白,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寶寶特別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因此父母不要強制命令寶寶「不準幹什麼」和「必須幹什麼」,而是要給他們一些選擇機會。比如,為了能讓寶寶通過吃水果攝入維生素時,不要簡單地命令他們吃蘋果,而是將香蕉、蘋果、橘子、獼猴桃等富含維生素的水果擺在寶寶面前,讓他們自行選擇。假如他們選了一種水果後又變卦了,家長也別責怪,其實這是寶寶在學習如何做抉擇
2.適時安撫寶寶。在寶寶疲憊和飢餓的時候,就該讓他們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歡的零食,有助於緩解緊張的情緒,而不是教他學習新東西或做事情。周圍環境的變換也會讓寶寶緊張,反抗心理加重。比如,當寶寶生病時,通常他們的情緒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對著干,這時父母應理解寶寶,在他生病的時候不妨多寬容他們一些
3.家長要學會讓步。如果寶寶的行為與父母意願不一致,但寶寶也不會因此而遭遇危險、疾病等的話,就最好能讓寶寶自己做主,父母沒必要強求。當聽到寶寶對自己說「不」的時候,家長應該感到欣慰而不是生氣,因為這是寶寶成長中的一個標誌,說明自己的寶寶是健康成長的。唯唯諾諾、百依百順的寶寶反而在長大以後他可能會成為「問題」少年,用製造麻煩代替說「不」
4.給寶寶尊重,可以和寶寶平等地進行條件交換。如果寶寶在大風天非要出門,但又不想戴帽子。此時,家長就可以這樣跟寶寶說:爸爸媽媽都答應帶你出門了,你是不是也該答應我們戴上帽子啊?這種交流方式不僅給予了寶寶尊重,也教會他們尊重別人
5.家長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寶寶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在寶寶面前時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負面情緒控制自己,不要隨便對寶寶發火甚至打罵
「第一反抗期」是寶寶心理發展、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家長一定不要大意
1.家長要堅持原則,雖然前文說過:寶寶喜歡跟父母說「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聽之任之或百依百順,就會讓寶寶養成任性、驕縱的性格。因此父母應對那些總是想用任性來達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寶寶多進行溝通和教導,跟他講道理介紹有關知識,說明不能滿足他要求的原因,或設法轉移寶寶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家長應明確態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能滿足,然後立即走開,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終止寶寶不合理的要求。
2.注意寶寶的安全。寶寶獨立意識增強,但危險意識並不強,因此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會產生危險後果的行為,父母在發現後應立即制止,並且要好好地和寶寶溝通,讓他了解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危險後果。
3.設法了解寶寶內心的想法,這樣家長才可能更好地滿足寶寶的需要,並可以最低限度地降低寶寶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