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台灣的「中、英雙語政策」,行政院長賴清德要求教育部鬆綁幼兒園不得教英語的規定,引發幼教界的討論。其實按照教育部《幼兒英語政策說帖》,幼兒學英語並未被禁止,說帖中強調的是「釐清幼兒學英語的目標」與「如何學才不會扼殺幼兒發展」,也就是說,比起幾歲學英語才對,更重要的是「如何學?」
關於幼兒學英語,早期聲音比較多的是幼教學界的反彈聲浪,「該不該學?」「什麼時候學?」的爭議不斷,教育部為此曾公佈了《學齡前幼兒英語教育政策說帖》,說帖中強調,在符合幼兒發展的前提下,幼兒學英語並非以「培養流利的外語能力」為目標,教育部反對的是幼兒園實施「全英語」、「No Chinese」的教學, 或安排幼兒整個早上或從早到晚學英語,但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以「促 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為目標,或在課後安排英語才藝課程,以聆聽歌謠、 說故事、玩遊戲等適合幼兒學習的方式,讓幼兒有機會接觸英語者,則不在禁止之列。
換句話說,幼兒學英語真正要關心的是「如何學才符合幼兒發展」,而非「幾歲才能開始學。」
比英語力更重要的事
幼教及雙語教學專家們一致認為,幼兒學英語的重點要放在讓孩子喜歡英文,並採取「融入式」的學習。所謂融入式學習,採取這樣教學模式的愛彌兒幼兒園董事長高琇嬅曾表示,指的是將英語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同時重視孩子對於主題學習的「興趣」及學習過程的「情緒」。
她認為,如果老師和家長要求小小孩在接觸英語的過程中,堅持「No Chinese」,孩子的情緒和認知發展都會被壓抑。因此,愛彌兒的英語融入式課程,是讓孩子處在一個自在的課堂氣氛中,接觸豐富的英語環境,例如以繪本、兒歌、童詩來啟蒙孩子的英語好感度。中籍老師必須以英語和孩子交談,而孩子卻可以自在的使用母語,而老師會以英語重述孩子的話來回應。
對幼兒園教英語態度開放的葉俊榮,應邀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業務概況報告時回應立委,英語教學不一定要放在園所裡面,也可融入其他課程,用帶活動、說故事、唱遊等方式進行。但仍有立委質疑幼兒園要教英語,師資是否準備好了?
最大挑戰:老師要先克服對英語學習的害怕
長期進行幼教師培的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豫鳳曾觀察,幼兒園老師一聽到要開口和孩子講英文,即使是很簡單的「Good Morining.」、「Close your eyes.」等句子,老師的反應多數是害怕與沒自信。
「大人們請放輕鬆,」劉豫鳳說,為孩子製造多一點接觸英文的機會,目的是在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自然而然的養成使用英語的「習慣」,孩子未來的英語力,不會因為成人沒有一口「標準口音」或只是講簡單的生活詞彙就大打折扣。
為了幫助幼兒園的老師們克服英語恐懼症,劉豫鳳還設計了20句「課室」英語用語,例如早上入園說:「Good Morning! 」下課離園說:「Goodbye and see you tomorrow.」午飯時說:「It's time for lunch.」,午睡時說:「Please close your eyes.」等。每天在某些固定的情境下,讓孩子有機會使用英語,時間久了,孩子遇到相同的生活情境,會很自然的脫口用英語表達。
小小孩天生喜歡學習,對任何事物都存有好奇,在幼教現場看多了無數幼兒因為不當的學習方式而打壞了對英語的好胃口,劉豫鳳認為,與其問:「該做些什麼來幫助幼兒學英語?」不如說:「不要做些什麼來破壞小小孩與生俱來的學習動機。」
英語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專家提醒家長,不需要急於在幼兒時期就給予學習壓力,破壞了孩子對英語的好感度。
與孩子一起唱兒歌、講故事給他聽、陪他一起跟著卡通主角認識世界,與孩子共同享受共「玩」英文的樂趣,不論老師還是父母,都可以從這些生活化的素材中,體驗到和自己當年學英文很不一樣的美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