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小女孩怒懟家長的影片網路走紅,
影片中,小女孩像模像樣地教訓起大人,說:
"我都會用古詩詞,你呢?只會嗷嗷叫!"
小女孩被爸爸批評以後,開始是沮喪地坐在凳子上,可下一秒鐘對著沙發上的爸爸,
就是一通妙語連珠地說教:
"能不能用文化高一點來罵人呢?
你已經讀過小學、初中、大學,你還不會用好的句子、名句來罵人嗎?不會用古詩來罵人嗎?……"
很多網友都被小女孩據理力爭地模樣逗樂了。
那麼,家裡有一個會和你"頂嘴"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放學後》節目中,重慶一位爸爸就有切身體會:
他在輔導兒子拉小提琴時,不斷糾正兒子,
卻總是被兒子毫不留情地懟回去:
爸爸:姿勢不對。
兒子:你又不會,會把我教壞的。
爸爸:你吃槍藥了。
兒子:你才吃槍藥了。
……
幾個回合下來,眼看就要發火的爸爸轉身回了自己屋,
並且給自己量了量血壓,竟然發現自己的血壓飆升到了"162",所有的怒火便化成了一聲嘆息。
被孩子"懟",確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卻也不是一件壞事。
正如節目中教育專家所言,孩子敢頂嘴,
說明身處於一個比較平等開放的家庭,享有可以表達的自由。
1
頂嘴,是孩子的申辯
網上有這樣的一個段子: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如果她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卻沒抓著手機,那完蛋了,一定是我玩了一天手機,等她回來我才放下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和回來後我都沒抓手機,
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機然後故意裝模作樣給她看的,也完蛋了……"
雖然只是個段子,卻道盡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家長打從心底不信任孩子,孩子在家長面前無所適從,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這個時候,"頂嘴"就出現了。
育兒作家歐媽說:
"孩子頂嘴,首先就是父母不合格。"
如果你的孩子經常頂嘴,先別忙著說:"呦呵,還敢頂嘴,反了你了!"
而是要先反思一下自己,你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經常這樣做: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
比如,自己整天捧著手機刷微信,玩遊戲,卻要求孩子不準碰手機;
自己吃飯的時候,這個菜也不吃,那個菜也不吃,卻要求孩子不能挑食;
自己的東西經常到處亂丟,卻要求孩子學會整理東西……
●言而無信,承諾過孩子的事情不兌現
比如,明明答應週末帶孩子去看電影,卻因為孩子剛好發了一張考試試卷,
成績不理想,便一通臭駡,還揚言如果孩子不考到多少分,就永遠別想去看電影。
●家長權威十足,和孩子說話永遠是"命令式"
你現在去睡覺,立刻!
你現在去寫作業,馬上!
你現在馬上把電視關掉,快!
●以"為你好"為名,行控制之實
有些家長喜歡打感情牌,動不動就對孩子說: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我都是為你好"其實這些話的潛臺詞
就是"我已經為你付出這麼多了,你當然要全部聽我的。"
王朔的小說《我是你爸爸》中,初中生馬銳對他爸爸馬林生說過一句話:
"你們大人都說我們小孩不懂事,其實你們大人更不懂事。"
所以,在孩子和你"頂嘴"時,不妨放下家長權威,
給孩子一點空間和一點時間,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別在孩子還沒說話之前,就嚇得他不敢吭聲。
孩子學會頂嘴,是一種成長。
2
頂嘴,是孩子自我發展的表現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發展"任務"。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學前兒童主要發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與主動。
信任建立在親子關係的安全型依戀基礎上(出生至12-18個月),
父母無條件的愛與及時回應,才能夠使他們產生對世界的信任和探索欲。
"自主"標誌著自製和自信的萌芽。
我們常發現2-3歲的孩子十分叛逆,凡事都想自己來,
也不肯聽父母的教導。其實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萌發的表現。
"主動"是"自主"能力的拓展,此時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計畫,正在學習獨立完成事情並承擔後果。
儘管有註明的發展年齡段,但埃裡克森強調:
"父母必須把握好分寸,給予必要的保護,但不過分保護和干涉。
如果這一階段兒童經歷了太多的疑慮,可能導致其終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也就是說,孩子註定要經歷和父母"對著幹"的一個階段,
來完成自己的成長重任。之後才能夠成為獨立自主、有勇有謀的自己。
當我們聽見孩子開始"頂嘴"時,其實更值得感到欣慰。
這意味著,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並正在嘗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
「隔代人的爭辯,對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每一次衝突,正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他們在爭辯中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意志和想法。
而這些能力,將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3
頂嘴,是孩子在尋求正確地溝通方式
前不久的一期《少年說》節目中,一位男孩的一番話讓人心疼。
男孩登上天臺喊話的目的,是對父母說一聲遲來的道歉。
初二那年,男孩離家出走,看著父母焦急的尋找,
他終於明白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理解了父母的愛。
他鼓起勇氣喊出了:"爸、媽,對不起。"
然而爸爸並沒有理會兒子的情真意切,而是開始教育兒子:
"你打籃球的時間太長了,你的籃球時間還是應該控制下。"
溝通一下子陷入了冰點。男孩難以自已的忍著淚水說出自己的心聲:
"打球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每週也只有2、3個小時,你知道我在家裡和學校過得有多壓抑嗎?"
此時,父親終於開始反思並真誠的向兒子道歉:
"我們有哪些做得不對的,爸爸媽媽給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諒。
我們與你交流的方式可能比較粗魯,你有什麼想法可以跟爸爸媽媽說,我們不對的可以改正。"
真正融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互相尊重的,親子之間的溝通也一定是雙向流動的。
當孩子的"頂嘴"被家長傾聽,並且給予正面導向的回應,
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理解和尊重的,因此也會對你的話回之以尊重,
在彼此尊重的氛圍下,很多事就更容易化解了。
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
「對於兩個相互尊重且足夠理性人來說,他們的任何分歧最終都能達成共識。」
4
面對孩子的"頂嘴",我們應該這樣做:
1、給孩子辯解的機會
昨天,我在做飯,便讓哥哥幫忙帶弟弟,沒多久,我便聽到弟弟在哇哇大哭。
從廚房出去後,我看到弟弟正坐在地上,而哥哥氣呼呼地站在一旁,
我不由分說沖哥哥喊道:"你是哥哥,就不會讓著點弟弟呀!"
哥哥有點委屈:"我沒欺負他。"
"沒欺負他,他坐在地上哭?"
"他咬了我一口,咬疼我了,我一急才推了他一把。"哥哥轉身回了自己房間。
傾聽孩子的辯解,我們才能獲知事情的真相,才不會寒了孩子的心。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最可憐。因此,無論何時,給孩子一個辯解的機會,
優先相信孩子的話,而不是習慣性的質疑,親子之間才能夠成為彼此的支柱和港灣。
2、給孩子發洩的通道
當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公平時,他就會用"頂嘴"的方式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
看起來劍撥弩張,但實際上卻在呼喚理解、信任和關注。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阻止孩子發脾氣。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家長要尊重孩子憤怒的權利,當孩子開始傾訴和表達,負面情緒的疏導便開始了。
及時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才是解決衝突更有效的方式。
3、和孩子一起進行"良性溝通"
有一段時間,我和兒子的溝通陷入了閉環——我說他,他懟我,最後不歡而散。
之後,我發現,也許是我自己最近太焦慮了,
帶著二寶,做著家務,還要抽出時間寫文章,所以對大寶就失去了很多耐心。
想明白道理後,我試著改變自己的方式。
當他放學回家之後,我不再是催著他快點做作業,
而是詢問他"上了一下午的課,還背著那麼重的書包走路回家,挺辛苦吧?"
兒子沒有懟我,順口接到:"是呀,好累呀!"
我接著說:"那你先休息幾分鐘吧。"
兒子放下書包說:"我喝口水,坐5分鐘,就開始做作業。"
瞧,幾乎每天都會讓我們母子"反目成仇"的話題,換一種說話方式,卻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效的溝通,沒有高低之分,每個人的思考都能夠得到重視。
《化脾氣為勝利:新手父母怎麼制止孩子發脾氣》一書中曾經寫到: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頂嘴就是和自己作對,
於是生氣、失落、怒火中燒,甚至恨不得揍他一頓。
但其實,這不過是我們對於"失去權威"的一種尷尬,
在這種尷尬的情緒下,我們很容易惱怒,然後拿出父母的權威逼孩子就範。"
其實,當我們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往往能看見最本真的東西。
正如《非暴力溝通》的文字所表達: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個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那當孩子頂嘴的時候,父母該怎麼應對呢?
首先,孩子頂嘴不是為了傷害你,而是在保護自己。
有的父母在遇到孩子頂嘴的時候,自己的情緒會馬上被激發起來,覺得不被尊重,
甚至有一種被欺淩的感覺。其實這種感覺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我們幼年的時候,
被父母或者別人對待的方式。當父母攻擊我們的時候,
我們覺得自己特別弱,沒有能力去保護自己,感覺到很羞恥。
所以現在孩子跟你頂嘴,向你表達攻擊性的時候,這種類似的經驗激發起了你曾經的感受。
在你憤怒的那一刻,實際上你的孩子已經不是你的孩子了,
而是你內心中間那個嚴厲的苛刻的父母,被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如果這件事情會激發你的情緒的話,你可以嘗試跟自己自洽一下,做一個聯想,
就是當孩子頂嘴的畫面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畫面去自由聯想一下,
看看會發生什麼?也許你會想到一個畫面,可能恰恰是你內心很糾結,
或者一直影響你的一個片段,這個片段會激發起你的感受,它跟你的感受是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能區分開,
孩子頂嘴就只是孩子頂嘴,而不會加很多的內心戲,把這件事情跟你曾經的經歷捆綁在一起。
第二方面,我們嘗試去做一個能夠容忍,甚至於接受孩子頂嘴的父母。
就像剛剛說到的,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內心一些東西的時候,
接下來我們也許可以嘗試進一步理解孩子頂嘴這件事情。
其實他不是想傷害你,而是為了成為完整的自己,拒絕一些侵入性的感覺。
因此,一個能夠遵循孩子成長發展規律,
敢於被孩子挑戰的父母,才是孩子要的父母,也才是能夠真正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