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都希望孩子能夠自動自發、負責任、認真讀書。但是不斷叮嚀提醒、甚至怒吼,不但累壞大人,更傷害彼此的關係。更怕的是,不盯不吼後,孩子又故態復萌。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統整出4招,讓孩子愛上大人給的功課……

帶孩子的最高境界,就是給孩子自由,他們也能自動把該做的事做好、做滿,大人只要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自己學習,就會出現好成績,老師、家長跟孩子都皆大歡喜。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統整多方研究,提出以下夢幻偏方,激發孩子的動機。孩子不但能自我驅動,還會愛上這些大人給的功課。

1、給予孩子選擇的空間、參與決定的過程

數10年的心理學研究發現,給予孩子選擇的空間,能夠讓他們感覺有更高的自主力。當他們從事自己選擇的活動、追求自己決定的目標,而不是被迫做某一件事時,會比較投入、有比較強的動機完成一件事,並且從中學習。

要注意的是,給孩子選擇,不是愈多愈好。因為孩子面對太多選項時,也會昏了頭、不堪負荷,會變得只想趕快結束「做決定」這件事,而不是選擇他們認為最好的項目。

根據研究,最好的選項數目是3到5種,這最能讓孩子選出最想要的,激發最強的動機。

2、鼓勵發問

發問和學習不是互斥的,在任何教學或學習經驗中,都可以發現「問」跟「學」其實可以互補。多問問題能夠增進孩子對事物的理解。「理解」不是累積很多知識、知道很多事,而是讓孩子可以觸類旁通,對許多學習的內容更為嫻熟,達到應該有的學力標準,並且溫故知新。如果讓孩子能夠盡量發問、研究一件事,並且讓他們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人展現所學所知,他們會更有參與感,覺得在過程中被賦予更多能力增能與成長的機會,而更興奮地想要學。

3、製造機會讓孩子展現領導力

大部分的人都天生就有動力要創造正面的改變,想要當領袖。可惜的是,我們不見得讓他們有機會看到這股內在的動機可以用在學習、或跟學校相關。

要怎麼幫助他們適切的發揮這份與生俱來的能力呢?

可以設計一些機會,用更多不同的方式,讓孩子可以展現尚未被發掘或練習的領導力,包括社團、課外活動、課堂專題計畫等。例如,學生會的學生代表們可以從同儕收集意見,跟大人分享學生需要的是什麼,成為形塑學校的價值觀跟運作結構的一部分。這個過程讓學生思考他們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如何跟學校的教育方式連結。尤其,對年輕學生而言,他們在社會常是比較被壓制的一群人,可以藉此得到機會,學習創造改變的方法,也有助於脫離無力感。

4、善用數位工具記錄進步

現在的孩子喜歡使用數位工具溝通,或是用軟體幫助他們完成工作。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擅長創新與數位教學的達特曼(David Dockterman)認為,可以利用電腦、數位溝通的方式給學生回饋,引導學生往對的方向,找到正確的答案。不過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強調如何一步步成功完成工作。如果學生的答案是錯的,也要鼓勵學生反思。

另外,數位工具可以運用每個學生過去的表現、或是類似的學生的經驗,動態調整每個學生下一個階段的學習難度與內容,聚焦在如何讓孩子進步。

數位工具還可以追蹤孩子的表現,即時用圖像展現他們的進展。這樣即時又正面的回饋會讓孩子動機倍增,因為我們都喜歡看到自己愈來愈好。

不安親小學生(請點我)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