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吃得好,才能「一暝大一寸」,但遇上有些偏食問題嚴重的孩子,韓國父母最信賴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吳恩瑛,反倒建議別強迫孩子均衡攝取,沒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孩子,其實只要...

我出生時是早產兒。體型相當小,也相當敏感。據說每到晚上九點就會大哭,村子裡的人不必看時鐘也能知道現在幾點,這樣的行為持續到幾歲已不可考。

除此之外,偏食問題也很嚴重,身體的各種大小毛病也不斷。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異狀,也沒有不能吃的食物,不過在小學低年級前,我能吃的配菜大概只有海苔、小魚乾和荷包蛋。

不是因為家裡貧窮,而是因為其他食物絕口不吃。雖然從我現在的外表難以想像,不過小時候吃的食物分量很少,身材也相當矮小,全身乾巴巴的樣子。但是即便如此,我也沒有停止進食,更不曾討厭進食。用餐時間經常是愉快的,因為媽媽準備了幾種我愛吃的食物,讓我大快朵頤。

有一次上醫院看病,醫生對著我說:「你不多吃一點,才會這麼容易感冒。」媽媽聽完這句話,笑著對醫生說:「這孩子啊,已經變成了醫院的常客,看來以後想當醫生吧。」我離開醫院時,心裡相當感動。

就算旁人說我「體型嬌小」、「弱不禁風」,媽媽也從未指責我。反倒是別人問「這孩子臉色怎麼這麼差呢?」的時候,媽媽總會回答對方:「其實這孩子已經很努力在改變了。」媽媽這種正面的回應,對我日後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

父母想餵孩子多吃一點,首先是擔心孩子的身高。吃得好,才能「一暝大一寸」。再者是擔心孩子抵抗力不夠會生病。我們經常認為孩子吃得不多,是導致疾病纏身的原因。但是深入思考以上兩點,卻會發現這些觀念似乎不盡正確。

因為身高是遺傳自父母,雖然有一說認為基因只會影響孩子發展的25%,但是在我看來,基因發揮了更大的影響力。身高基本上是由遺傳決定,即便如此,當然父母也不可能對不肯吃飯的孩子置之不理。不過父母盡其所能即可,不必矯枉過正。如果過度對孩子強調外貌與身高的重要,恐將導致孩子否定自己,應特別留意。

近來父母們在進食這件事上,似乎對幼年的子女灌輸了大量複雜且混亂的觀念。一邊告訴孩子要多吃點才行,一邊卻又說某些食物有害,甚至告訴年幼的孩子某些食物是「毒」。

要孩子多吃,卻又說吃多會發胖;告訴孩子多吃才會長高,卻又說某些食物吃了會妨礙成長。其實,這些都只是大人之間以訛傳訛的觀念,如果傳達錯誤給孩子,只會引起孩子心中更大的混亂。父母只需簡單傳達這樣的訊息給孩子即可:進食是一件愉快的事,多吃才有力氣玩。

當父母看見孩子越來越胖而感到擔憂時,千萬不可對孩子說:「你太胖的話,其他小朋友不和你一起玩喔。」雖然是擔心孩子健康才說的話,但是提到身高或肥胖等的話題,在大人或小孩耳裡聽來同樣刺耳。

壓力大時,難免吃得較多。再說就算本人不胖,未來看見身材肥胖的朋友時,也可能帶著偏見對待他們。這時,對孩子而言,最適當的回答應是:「多吃是好事,但是你吃太多油膩的東西了,最好減少一些。」

如果孩子有暴飲暴食的問題,應提醒孩子:「吃飽就好,吃太撐肚子會不舒服。」對於年紀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說:「不懂適度節制、忍耐的人,會比別人的人生更辛苦。因為就算是遇到其他人覺得稀鬆平常的事,他可能也會覺得痛苦難耐。」

並且要讓孩子知道,使用智慧型手機和討厭讀書,只想著玩的行為,都包含在學著忍耐、剋制的人生清單中。

其實沒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孩子,只要進入團體生活後,自然會看著他人的行為學習。所以父母其實不用如此耗費心力。長大成人後,真正會造成問題的其實是孩子的性格。

性格不良則問題叢生。然而若孩子從小因進食問題而與父母有所衝突,恐將因此影響性格的改變,這反而是更大的損失。

作者簡介|吳恩瑛

韓國「教養之神」/兒童精神科醫師,親子教養首席專家,精神科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延世大學醫學院碩士,高麗大學研究所醫學博士。經常受邀於韓國SBS、EBS 等各大電視台的教育節目與父母分享專業心得,擅長精確掌握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特有的安撫方式維繫親子關係,打造親子幸福。身為臨床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以及同樣身為媽媽,作者為經歷親子教養困難的父母提供了真正有效的解決之道,直截了當地化解其煩惱,獲得父母們熱烈的迴響。

不安親小學生(請點我)

優質社團(請點我)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