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有多少是真心實意,

有多少是假情假意,誰也看不清楚。

臉上常常掛著笑容,但真正開心的時候有多少,只有自己最清楚。

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不管是朋友,還是戀人,

相處舒服,才是最好的關係。

不用偽裝、不必勉強,更不用勾心鬥角,可以坦誠相待,做最真實的自己。

有一則寓言:兩個朋友在沙漠裡穿行,

兩人之間鬧了矛盾,其中一人還被朋友打了一巴掌,

他在沙上畫了「今天被朋友打了"。

 

他們繼續穿行,遇見綠洲,需要渡河,

被打的人差點被淹,幸虧被朋友救上來。

他就在石頭上刻下"今天朋友救了我一條命」。

朋友問,為什麼打你你在沙子上畫,救你卻在石頭上刻字呢?

他回答到,當被朋友打後將這件事放在容易消失的地方,隨風去吧;

但是被朋友救命確實要牢記一輩子,不能忘卻。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性格完全相投的兩個人,

兩個人相處,你願意遷就我,我懂得包容你,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懂得珍惜愛情的人,總會改變自己放下底線來迎合縱容遷就你。

這不是天生好脾氣,只是不想失去你。 ​

 

其實最好的關係不是隨叫隨到,每天都聊,

而是我發了消息,你看到了自然會回復,

我不會因為你沒有回復而胡亂猜忌,

你也不會因為沒有及時回復而感到抱歉,彼此信任,彼此牽掛就夠了。

​喜歡就應該舒服自然,不必相互消耗,不必相互拖欠,

轟轟烈烈撕心裂肺都不需要,只是願意待在一塊兒,

一塊兒吃一塊兒玩,平和的欣喜,才是真正的喜歡。

 

和相處不累的人在一起,輕鬆愜意。

說話不用謹言慎行、瞻前顧後,

有什麼就說什麼,沒有話裡有話,不用猜來猜去。

和相處不累的人在一起,自由自在。

高興了就笑,難過了就哭,不開心了就發脾氣,

不用遮遮掩掩,更不用畏首畏尾。

  

活了大半輩子,早已厭倦了勾心鬥角,虛情假意。

生命可貴,人為什麼要活得這麼累?活得開心舒坦最重要!

所以,友情也好,愛情也罷,

請珍惜那個可以讓你卸下偽裝、忘掉心機、相處不累的人。

來源來自網路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教會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養,心理學家告訴你:最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教會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養。

自律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夢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前兩天回家的時候,看見鄰居家的老人帶著孫子回來,

手裡提著一個“XXX醫院的”袋子。

孩子臉色發白,看著病懨懨的,問孩子怎麼了,

老人說這一段時間孩子總是吃冰棍、喝冷飲,

導致孩子發燒感冒、食慾不振又總是拉肚子。

記得上次在超市遇見孩子的奶奶在買冰棍兒。

一次就買了三十幾根,我說這夠吃一個多月了。

老人苦笑著說:“還一個多月,我家那個傢伙十天不到就會吃光。”

“你們沒有規定每天不能超過一根嗎?”

“說過,但是沒用,孩子聰明的很,知道自己開冰箱門。

不給就躺地上哭,沒辦法。”

                         

曾有媒體報導孩子一個小時吃下三根雪糕,

引起腸胃出血,雪糕變血糕的教訓!

因為沒有規矩,孩子無法有真正的自律,

控制不住自己,就自然管不住自己的嘴。

孩子貪吃控制不住自己、

不自律的背後,一定有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

你看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孩子不明白不自律的後果

大部分父母都會給孩子一些零用錢,

讓孩子購買文具、小零食等。

但是逐漸媽媽們都會發現給孩子花錢沒有計劃性、

看見什麼買什麼,還沒到發零花錢的日子,孩子就花得精光。

最後只能給孩子提高零花錢的額度,

或者讓孩子預支零花錢,

有時家長拒絕,孩子甚至會“偷拿”家長的錢。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大人「言行不一」

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大人說的和做的都不是一回事。

就拿孩子想多要零花錢來說,

媽媽一邊嚴厲告訴孩子“要節約用錢”,

但是卻不由自主從錢包裡給孩子拿錢,

媽媽心軟了,放任了孩子的行為。

                        

而規矩的破壞,往往都是從幾塊錢開始的。

所以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各位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

不管孩子怎麼哀求,我們都不能對孩子妥協。

對孩子妥協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孩子知道怎麼樣去違反規矩、不把規矩當回事兒,

而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孩子根本沒有自制力、想讓孩子改正就晚了。

                       

孩子知道有人為他善後

很多父母習慣包辦孩子的事情,

幫孩子整理書包啦,幫孩子打點衣物啦……

造成孩子處處依賴父母,

離開父母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個人事務,也就是媽寶。

                 

做事粗心,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

越是著急要用的東西,越是找不到;

不是把要帶到學校的東西忘在家裡,

就是把要帶回家的東西忘在學校裡,常常要勞煩家長來回跑……

                     

為什麼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的呢?

孩子是個“小馬虎”,其實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習慣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丟三落四也一樣。

父母做得越多,孩子的自理能力越弱。

解決方法

當媽媽的有時要學會“ 狠下心來 ”,

給孩子自主成長的機會,不再替他們做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

讓自己離開孩子的視線一段時間,不給孩子依賴的機會。

對孩子的書包、文具,不幫忙檢查,不替孩子「圓場」

                    

可以在孩子不知道的時候去檢查一下,

發現了遺漏,過一會兒再提醒孩子檢查一遍。

或者再狠心一點,讓孩子吃個苦頭吧,不跌倒一次不知道疼!

如果孩子丟了或者忘了東西,絕不立刻給他買!

讓孩子自己回頭去尋找,或者找替代品等,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

                      

孩子覺得時間還早

經常有媽媽反應,平時上學的時候孩子回來就知道寫作業,

但是暑假的時候就像變了人一樣,根本就不知道學習,光記得玩。

孩子知道兩個月以後開學要交作業,為什麼還是不想學習呢?

為什麼會存在「知易行難」的情況?

                

先看一個例子。

假設你要參加一門考試,考試時間是下個月的今天,

對考試內容你有一定了解,但不夠系統;

有一定信心,但也不能說100%會通過。

你會立刻開始安排複習計劃,從明天開始備考嗎?

對很多人來說,多半不會。

                  

那麼假設明天就要考試了呢?

你是不是會立刻起床、洗漱,多少讀點、做點題,

盡量增加通過考試的成功率?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時間。

               

做一件事情,本質上就是「動力-阻力」的博弈。

那麼,你不去做一件事情,無論背後有什麼原因,

歸根結底,一定是因為去做的收益,比不上成本。

無論是收益還是成本,

只要時間足夠長,我們都會傾向於認為它「不太重要」。

就是說,如果老師明天就要檢查作業,孩子會立馬寫完;

如果老師要兩個月後檢查作業,孩子通常會拖延。

                  

解決方法

很多媽媽的誤區是什麼呢?給孩子規定了過於復雜的計劃。

比如:每天要讀半小時書,背50個單詞,讀2篇英語文章,寫1000字……諸如此類。

                  

這樣的計劃,先不說其可行性,至少就存在著兩個問題:

1)讓孩子每一天都疲於奔命,從內心裡感到畏懼。

因為孩子每天所看所想的,

都是「今天還有很多任務沒有完成,我要去完成它們」。

2)偶爾有一兩天沒有完成任務,就會成為壓力,

讓孩子感到挫敗感,很容易就沮喪、喪氣,從而難以堅持下去。

                  

正如我一直所強調的:越精密、越複雜的系統,它也就越脆弱。

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從最簡單的系統開始,通過一點點的積累,

慢慢對其進行優化、改造,最終實現一開始規劃的目標。

這就是「一分鐘行動」:

不要給孩子設定複雜的計劃,而是從一分鐘內可以上手完成的動作開始。

                      

舉個例子:

比如,讓孩子寫作業,不要給孩子設定「寫數學題」的任務,

而是告訴孩子:一吃完飯就開始看數學題。

然後,再慢慢加大劑量,

一直到孩子習慣了「每次吃完飯都要寫數學題」為止。

我們要狠下心來,催促孩子從「一分鐘行動」開始,

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我們都要堅持「一分鐘行動」,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媽媽我想再玩一分鐘”給打斷。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

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

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比傳授知識更有益。

而自律是必不可少的品質之一。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

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教會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養。

自律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夢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來源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