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在6日舉辦「一場數億人的教育實驗:從中國1977教改談起」講座活動,邀請中國著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擎,析論中國教育制度。劉擎認為,「金錢在很多地方有優勢,但是不該在教育有優勢,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更有機會做實驗讓教育公平。」

思沙龍系列講座由龍應台基金會主辦,邀請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宜中擔任主持人,劉擎主講,播放中國教育紀錄片《出路》,電影探討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如何在社會生存的故事。

紀錄片《出路》是「為什麼貧窮?」8部系列影片中最後一部,這是由總部位於丹麥的國際非營利組織STEPS INTERNATIONAL推動的非商業計劃,希望刺激大眾討論貧窮問題。計劃共同發起人有英國廣播公司(BBC)和丹麥廣播公司(DR),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導演,以「為什麼貧窮」為共同題目,拍攝了每集1小時、共8集的紀錄片,讓世界共同思考貧窮問題。台灣公視與英國BBC、美國PBS、日本NHK、香港RTHK等在內的70餘家電視台均加入聯合播出。

中國頂尖高校分為「985」、「211」、「雙非一本」等一流大學,但是能夠進入這些頂尖高校的學生少之又少,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偏鄉孩子,能夠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的機會極少,這是中國當代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也讓農村孩子失去許多機會,因此中國逐漸重視高考教育的議題。

中國985、211大學

985大學:江澤民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中國教育部決定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以江澤民的講話時間命名為「985工程」,目前共有39所大學。

211大學:「211」的含義是「21世紀的100所重點大學」,將中國各地挑選出的約100個高等學校設立為重點高校,這些學校在資金中獲得優先對待,共有112所大學。

而不管是申請入學,還是考試入學,都會遇到學生未能進入適合的校系,有教育「遺珠」的問題。劉擎說:「知識份子和老百姓關心的不同,知識份子關心受教權,老百姓只關心溫飽,所以對於能否進入好大學未必有感。由於城市和農村有很多連結性問題,這種結構很難更改,但是教育是希望通過分配改變社會,未來希望能夠透過公共分配改善現況。」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更有機會讓教育公平」

對於貧富差距在教育上影響越來越明顯,劉擎說,「金錢在很多地方有優勢,但是不該在教育有優勢,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更有機會做實驗讓教育公平。」

由於中國農村缺乏教育資源,劉擎建議,可以把鄉村所有的教師全部變成公務員,這樣對教師下鄉就有吸引力,或是在農村唸師範不用錢,但要留下來服務10年,可惜這些想法沒機會實施。「因為中國目前的思考的是『保尖端』,只關心最頂尖的人,像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獎牌數第一,但是並不代表中國運動水平提升。」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擎說,「因為中國目前的思考的是『保尖端』,只關心最頂尖的人。」(立報傳媒記者沈超群攝)

「保尖端」的想法,有點類似中共過去政策「大躍進」,這個思維從1950年代至今仍未改變。劉擎回應這個歷史問題,他說,現實的社會主義是多元的,這是長久中國歷史敘事的問題,中華民族把自己看成受到帝國主義侵略的創傷,一直有一個強大復興的目標。「目前讓中國強大的目標,已經壓過公平的目標,期待未來真的復興後,能夠重視公平。」

競爭就像生態 社會目前被「毒化」

劉擎說,競爭就像是一種生態,如同社會達爾文主義,中國社會目前是被「毒化」的,不是誰的問題,很多孩子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準備高考,這就很奇怪,明明是高中才要準備的事,這是知識份子要關注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都贏在起跑點,卻輸在終點。」為何中國沒有出大音樂家、大科學家、大哲學家,這值得思考。

關係著教育公平性與社會階級翻轉的「輩出率」,在現在中國升學主義模式下是可以被改變的嗎?劉擎說,上海有部份消取高考制度,但也更不平公平、競爭更激烈,取消高考的方式也未必是正確的。「中國也有像台灣一樣的『多元入學』,叫做自主招生,但是面臨的壓力更大。」

輩出率

輩出率是指該階層在校生比例,與該階層在社會總人口中的比例的比率。例如農村人口如果佔70%,但在大學生中只佔50%,那教育就沒有達成公平性。

1977年恢復高考的「實驗」,關係著數十億人的人生,由於中國的戶口分為「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和台灣不同,不能夠隨意遷徙,因此就會產生教育資源重城市、輕農村的現況,也讓農村戶口的孩子面臨比城市孩子更高的「高考門檻」。

劉擎認為,很難說1977年的高考比現在公平還是不公平,但是已經有很多人關心。像是2014年中國國務院有個政策,要取消農村和城市戶口,但是進程太緩慢,所以大家都不知道。「在制度上把人分為兩種人,是不對的,要著重在有沒有公平分配。在公平正義的道德上,應該要解決個人不能改變的特性,像是男女、生在農村還是城市,才能夠給予公平的制度。」

「中國不能有的地方像歐洲,有的地方像非洲」

有人認為「扶貧」只有淪於口號,劉擎說,扶貧是對的,「中國的發展不能有的地方像歐洲,有的地方像非洲。」雖然扶貧可能是口號,但是有制度和目標是好事,就像反貪腐一樣。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擎說,「中國的發展不能有的地方像歐洲,有的地方像非洲。」(立報傳媒記者沈超群攝)

由於中國的學生心理壓力都很大,如何解決學生的心理壓力?劉擎說,現在每個大學都有心理諮詢機構,免費為學生諮詢,但是教師不能諮詢,因為教師要去商業機構,這兩年有一種現象,就是學生要排隊使用,需要的人越來越多。

NGO網路教學 深入偏鄉教英文

網路教育有機會改變偏鄉教育,像是有NGO召募一批美國教師,透過網路視訊,教小學生說英文,鄉村可能很多人1年看不到1個外國人,更沒有說話的機會。劉擎說,但遠程教育也是有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像是必須有團體的互動。

思沙龍講座「一場數億人的教育實驗:從中國1977教改談起」,觀眾專心聆聽。(立報傳媒記者沈超群攝)

最後,劉擎舉了身邊一個實例:我最近請了一位健身教練,他只有高職畢業,因為父母叫他別讀了去就業,於是他就創業創立一間健身房,但他和我討論《時間簡史》、《人類簡史》等書籍的內容,都是哲學議題。「如果社會的多樣性就業,讓不分學歷的人都能夠生活,或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本文取自《立報傳媒》,原文網址:http://www.limedia.tw/edu/6863/

 

聯絡作者:GS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