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瘋傳影片,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出席殉職警察李承翰告別式時,簽名後摔筆,引發軒然大波。事後,蘇貞昌澄清,並非為李承翰的告別式,且擲筆是「家鄉習俗」,卻持續造成熱議,民俗界多表示「沒聽過類似習俗」。長期研究地方文史的專家溫宗翰更直言,「從未在文獻中看過擲筆習俗,對蘇院長的說法存疑。」
蘇貞昌稱「擲筆」是習俗 潘恆旭:我是屏東人沒聽過
蘇貞昌日前出席屏東一場告別式,在簽完名後將筆輕擲一旁,影片遭網友轉到爆料公社並改稱是「出席李承翰告別式,簽完名卻摔筆,態度不屑!」造成大量轉載。
蘇隨後便在臉書上澄清,當天是出席屏東鄉親的告別式,並非李員警;影片中的擲筆動作,是小時候家鄉的習俗,喪禮上簽名後擲筆,「代表不希望這種憾事再發生」。他進一步解釋,如同現在都還有送毛巾表示斷根、弔喪不送客、不說再見等習俗,都是相同道理。
不過,蘇貞昌解釋「擲筆是習俗」,卻引發另一場風波。高雄市觀光局長潘恆旭說,他是屏東人沒聽過這習俗,批蘇做錯了不要硬拗;綠委王定宇則回批,南部民間喪禮有一習俗叫「點主」,其中有一個「口令、動作」是「硃筆擲落地,子孫賺錢賺真多」,回批潘是「無知卻剛愎自用」。
簽名擲筆是習慣?是習俗?早期台灣「這個習慣」是關鍵
事實上,台灣究竟有沒有「簽名擲筆」習俗?不少文史工作者皆私下表示,從未聽過相關說法。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溫宗翰指出,在任何文獻或是研究上,從未看過、或聽過台灣人有「擲筆希望憾事不發生」的習俗。
此外,溫宗翰也指出,蘇院長說簽名後擲筆這是「小時候家鄉的習俗」,但在台灣早期文化中,喪禮並未有「簽名」的習慣。過去包「白包」並不普遍,若要參加告別式致意,通常是出人力、或是在路邊擺放祭品等方式,較少有包白包和簽名。現代則因文化發展,包白包須要簽名記錄,因此在「喪禮上簽名」只有在當代社會才會發生,「蘇院長的說法,邏輯上不太可能。」
擲筆可能是「點主」嗎?告別式摔筆出自這個原因
溫宗翰也解釋,「點主」指的是引領逝者的魂魄上天、入地,須要由「點主官」或是道士進行一套完整的儀式,「點主」通常是準備黑筆、紅筆,點主官向天空說吉祥話後,再拿筆點在神主牌位上,並請兒孫對筆「哈氣」,再點一次,之後才會「摔筆」,和影片中「簽名後擲筆」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為什麼「點主」要摔筆?溫宗翰說,紅筆在儀式中,大多代表要「點醒靈氣」,黑筆則由子孫帶回,所以摔紅筆居多。摔紅筆的目的,代表丟棄之意,因魂魄皆已有歸宿,丟棄紅筆表達圓滿。
溫宗翰說,相信蘇院長並沒有惡意,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儀式,簽名或許是院長個人或是家族的習慣,來表達對死者的遺憾,尊重這樣的方式;只是「習俗」指的是普遍民俗社會共同的習慣,「實際上台灣社會確實沒有這樣的習俗」。
聯絡作者:北境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