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們常用的中藥:黃芪、人參、白術特效中藥,你會用嗎

經方學堂 2019-05-09 10:50:02

一些中藥經過千百年的臨床應用,證明療效卓著,應用廣泛。所以精選部分中藥,進行詳細講解,以其為代表,剖析用法。

一、補氣良將——黃芪

黃芪臨床應用的范圍廣泛,是補氣的首選藥

據經方家:黃煌教授的中國名老中醫的中藥使用統計分析,黃芪使用量排行第一

1. 脾氣虛證

善補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或與黨參、白術等補氣健脾藥配伍。因其能升陽舉陷,故善長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內髒下垂。常與人參、升麻、柴胡等同用,如補中益氣湯。若脾虛水濕失運,以致浮腫尿少者,本品既能補脾益氣,又能利尿消腫,標本兼治,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常與白術、茯苓等利水消腫之品配伍。對脾虛不能統血所致失血證,本品尚可補氣以攝血,常與人參、白術等品同用,如歸脾湯。對脾虛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補氣生津,促進津液的生成與輸布而有止渴之效,常與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湯。

2. 肺氣虛證

入肺又能補益肺氣,可用於肺氣虛弱,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常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 氣虛、表虛所致的自汗

本品能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常與牡蠣、麻黃根等止汗藥同用,如牡蠣散。若因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而易感風邪者,宜與白術、防風等同用,如玉屏風散。

4. 氣血虧虛

本品補氣生血,治血虛證亦常與補血藥配伍,與當歸同用,如當歸補血湯。常與人參、當歸、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補湯。常配當歸、人參用於氣虛不能攝血的便血、崩漏等。

5. 中風後遺症

用於氣虛血滯不行的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常與當歸、川芎、地龍等同用,如補陽還五湯。

6. 風寒濕痺

人參 常與川烏、獨活等祛風濕藥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藥配伍。

經方之黃芪使用需要參考《神農本草經》

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名醫別錄》 無毒。主治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藏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止渴,腹痛瀉利,益氣,利陰氣。

黃芪的藥勢:

祛風散寒、排膿(濕)止痛、

益衛溫胃、補虛起廢

黃芪——桂枝

溫養營衛、調和寒熱、升陽解表、散寒除濕

二、大補元氣——人參等參類

只要是髒腑氣虛的都可以用。因產地與炮製不同,人參有高麗參、東北參、紅參、別直參等品種,功效基本相同,作用力有所區分。由於人參價格較貴,產量有限,臨床上經常以黨參代之,藥力稍弱,其用量10~30g,故對於危重病人還是用人參較好。 諸參分析: 西洋參與人參均有補益元氣之功,可用於氣虛欲脫之氣短神疲、脈細無力等症。但人參益氣救脫之力較強,單用即可收效;

1. 元氣虛脫證

本品能大補元氣,為拯危救脫要藥。適用於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危重癥候。單用有效,如獨參湯。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常與回陽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補氣固脫與回陽救逆,如參附湯。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乾燥者,本藥兼能生津,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以補氣養陰,斂汗固脫,如生脈散。

2. 肺脾心腎氣虛證

本藥為補肺要藥,可改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等肺氣虛衰症狀。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藥同用,如補肺湯。 本藥亦為補脾要藥,可改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脾氣虛衰症狀。因脾虛不運常兼濕滯,常與白術、茯苓等健脾利濕藥配伍,如四君子湯。若脾氣虛弱,不能統血,導致長期失血者,本藥又能補氣以攝血,常與黃芪、白術等補中益氣藥配伍,如歸脾湯。

若脾氣虛衰,氣虛不能生血,以致氣血兩虛者,本品還能補氣以生血,可與當歸、熟地等藥配伍,如八珍湯。 本藥又能補益心氣,可改善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脈虛等心氣虛衰症狀,並能安神益智,治療失眠多夢,健忘。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藥配伍,如天王補心丹。本藥還有補益腎氣作用,不僅可用於腎不納氣的短氣虛喘,還可用於腎虛陽痿。治虛喘,常與蛤蚧、五味子等藥同用。治腎陽虛衰,腎精虧虛之陽。 西洋參偏於苦寒,兼能補陰,較宜於熱病等所致氣陰兩脫者。

二藥皆能補脾肺之氣,主治脾肺氣虛之證,其中以人參作用較強,但西洋參多用於脾肺氣陰兩虛之證。

此二藥還有益氣生津作用,均常用於津傷口渴和消渴證。此外,人參尚能補益心腎之氣,安神增智,還常用於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及腎不納氣之虛喘氣短。 黨參與人參均具有補脾氣、補肺氣、益氣生津、益氣生血及扶正祛邪之功,均可用於脾氣虛、肺氣虛、津傷口渴、消渴、血虛及氣虛邪實之證。

但黨參性味甘平,作用緩和,藥力薄弱,古方治以上輕症和慢性疾患者,可用黨參加大用量代替人參,而急症、重症仍以人參為宜。但黨參不具有人參益氣救脫之功,凡元氣虛脫之證,應以人參急救虛脫,不能以黨參代替。此外,人參還長於益氣助陽,安神增智,而黨參類似作用不明顯,但兼有補血之功。 痿,則常與鹿茸等補腎陽、益腎精藥配伍

3. 熱病氣虛津傷

人參、黨參、黃芪三藥,皆具有補氣及補氣生津、補氣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須為用,能相互增強療效。

但人參作用較強,被譽為補氣第一要藥,並具有益氣救脫、安神增智、補氣助陽之功。黨參補氣之力較為平和,專於補益脾肺之氣,兼能補血。黃芪補益元氣之力不及人參,但長於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利水退腫,尤宜於脾虛氣陷及表虛自汗等證。 口渴及消渴證熱邪不僅傷津,而且耗氣,對於熱病氣津兩傷,口渴,脈大無力者,本品既能補氣,又能生津。治熱傷氣津者,常與知母、石膏同用,如白虎加人參湯。

消渴一病,雖有在肺、脾(胃)、腎的不同,但常常相互影響。其病理變化主要是陰虛與燥熱,往往氣陰兩傷,人參既能補益肺脾腎之氣,又能生津止渴,故治消渴的方劑中較常用。 此外,本藥還常與解表藥、攻下藥等祛邪藥配伍,用於氣虛外感或裡實熱結而邪實正虛之證,有扶正祛邪之效。 要注意的是參類藥不宜與藜蘆同用。

三、補氣健脾——白術

西洋參與太子參均為氣陰雙補之品,均具有益脾肺之氣,補脾肺之陰,生津止渴之功。但太子參性平力薄,其補氣、養陰、生津與清火之力俱不及西洋參。凡氣陰不足之輕證、火不盛者及小兒,宜用太子參;氣陰兩傷而火較盛者,當用西洋參。

白術是補脾胃必備之藥。

1. 脾氣虛證

本藥甘苦性溫,主歸脾胃經,以健脾、燥濕為主要作用,被前人譽之為“脾髒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脾主運化,如果脾氣不足,運化失健,往往水濕內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洩瀉、痰飲、水腫、帶下諸證。既善長於補氣以復脾運,又能燥濕、利尿以除濕邪。治脾虛有濕,食少便溏或洩瀉,常與人參、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湯。治脾虛中陽不振,痰飲內停者,與溫陽化氣、利水滲濕藥配伍,如苓桂術甘湯。治脾虛水腫,可與茯苓、桂枝等藥同用。治脾虛濕濁下注,帶下清稀者,可與健脾燥濕藥同用。 白術飲片

2. 氣虛自汗

白術與蒼術,古時不分,統稱為“術”,後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均具有健脾與燥濕兩種主要功效。白術以健脾益氣為主,多用於脾虛濕困而偏於虛證者;蒼術以苦溫燥濕為主,適用於濕濁內阻而偏於實證者。此外,白術還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蒼術還有發汗解表、祛風濕及明目作用。 本藥善治脾氣虛弱,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者,其作用與黃芪相似而力稍遜,亦能補脾益氣,固表止汗。《千金方》單用本品治汗出不止。脾肺氣虛,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易感風邪者,宜與黃芪、防風等補益脾肺、祛風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風散。

3. 脾虛胎動不安 本藥還能益氣安胎。

用於脾虛胎兒失養者,本品可補氣健脾,促進水谷運化以養胎,與人參、阿膠等補益氣血藥配伍。治脾虛失運,濕濁中阻之妊娠惡阻,嘔惡不食,四肢沉重者,本藥可補氣健脾燥濕,宜與人參、茯苓、陳皮等補氣健脾除濕藥配伍。治脾虛妊娠水腫,本藥既能補氣健脾,又能利水消腫,亦常與健脾利水藥配伍使用。 白術 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本品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