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墉
天底下不是只有你最大:教孩子遵守遊戲規則
對學齡前孩子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一項是要建立他們守法的觀念。
各位乍聽,可能心想:天哪!才幾歲的寶寶,而且是學齡前,沒進學校呢!有這麼嚴重嗎?
要知道,正因為是學齡前,所以更要先教他們守法,他們在未進學校之前,常常是自己一個人,但是進小學之後,就會有一群同學。如果自己一個人自私自利,小霸王作慣了,進學校之後怎麼跟別人相處?如果不能合群,甚至因此被同學排斥,會造成孩子很大的問題。
每個小寶寶都是自私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能夠跟大家相處,是因為他會自製。小寶寶不是生下來就能自制,因為自私是他們生存的本能。
你注意看,是不是剛生下的小寶寶,才開始吃奶,就表現了佔有欲,他吃著媽媽的一隻奶,另一隻手可也不閒著。他做什麼?他伸出另一隻手,抓著媽媽的另一隻奶。
即使寶寶吃奶瓶也一樣,他沒另一隻奶可以抓,就可能摸枕頭尖尖、棉被尖尖,甚至什麼都沒得摸的時候,會摸領子尖尖、或者他自己的耳垂。有時候大人要把他的小被拿去洗,寶寶還可能哭著搶著,不讓洗,你對他說:「臭死了!」他還可能說是香香的,媽媽的味道。
等到他們三、四歲了,可能有一天你找不到他,發現他把玩具盒子、甚至小腳踏車堆起來,好像圍個城堡,自己躲在其中。你過去看他,對他說:「不要窩在黑黑的地方,有灰塵,快出來!」他會鬼叫:「你別過來!你別過來!這是我的家!你把我的牆弄壞了!」
說句笑話,他們是在爸爸媽媽的家裡,另外蓋了個小小的違章建築。連學齡後、比較大的孩子都有這種「自立門戶」的傾向。很多孩子如果條件許可,會要求大人為他們在樹上蓋個「樹屋」;家裡有閣樓的孩子,可能愛躲進閣樓,認為那是他們的私有天地。還有些孩子會在院子搭帳篷,整夜睡在裡面,覺得比他的臥室自在。
他們為什麼這樣表現?因為他們從生下來,就有一種本能:一步步離開父母。
他們要佔有媽媽的乳房、要佔有小閣樓、要蓋小城堡,因為他們要走向獨立。他們要吃要喝,甚至用搶的,用霸佔的,因為他們急著長大。
我們要諒解他們的自私,因為這是生存的本能。
你的也是我的
問題也就出在這兒了!為什麼我們常見小寶寶們搶玩具,甚至因此拉拉扯扯,打架哭鬧?
因為他們自私,而且不知自製。他們太小,沒有「物權」的觀念。說簡單一點,他覺得每樣東西都是他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這時候我們當然要教育他,甚至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得教。只要他搶別人的東西,就一邊阻止,一邊告訴他「那是屬於別人的,不是他的」。起初小寶寶可能聽不懂,但是從他聽不懂的時候就得教,漸漸他自然會懂,而不能在一開始的時候縱容。(很小的孩子,可能對於「你我他」這些代名詞分不清,為了讓他聽懂,你可以說名字,譬如:「大毛有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有小寶的,不是大毛的。」)
進一步,你可以說:「因為那個玩具是大毛的,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所以小寶不能搶,但是小寶可以向大毛借,如果大毛願意,小寶就可以玩一下,再還給大毛。」(為了讓孩子聽得懂,你可以一邊說,一邊比手勢,說到大毛,就把手勢比向大毛。說到小寶,就比向小寶。)相對的,你也要教自己的孩子:「小寶也可以把小寶的玩具借給大毛玩一玩啊!」
現在是不是有來有往,有了公平、有了互惠、有了交誼?這種由起初的自私,到自製,到互惠,不是我們一生都在做的事嗎?
別寵出一個小霸王
這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當你說:「那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屬於大毛,小寶的玩具是我買給小寶的,屬於小寶。」千萬別接著加一句:「如果小寶要,改天媽媽給小寶買。」
這是很多父母哄孩子的時候會說的,問題是,你說你要買給他,你後來真會買嗎?你不買就是失信!
還有,當你的孩子每次跟別人搶玩具,你就給他買,會不會造成他心裡有個聯想:「我不搶,因為我媽媽會買。」這下子就模糊焦點了,你真正應該教孩子的是,「那是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不能搶」,不是「小寶別搶,媽媽回頭就給小寶買」。
如果你寵孩子,他搶玩具車,你就給他買玩具車;他搶小腳踏車,你就買小腳踏車,有一天他看上別人的豪車,你要怎樣?就算你財力夠,也給他買?你是滿足了自己和孩子的虛榮心,也寵壞了孩子啊!
給孩子人格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不能讓他隨心所欲、予取予求,不能他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只要他哭鬧,就有。
所以當你帶孩子去玩具店,孩子賴著不走的時候,就算你疼孩子,多少樣都買得起,也不能都給他買。甚至你要故意不給他買,譬如說:「這麼多樣,你只能挑一件,我同意,才給你買。」再不然講:「你哪件事情做得好,讓我滿意,下次就買給你。」
各位想想,單單買玩具這麼一件事,孩子能學到多少?這都是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啊!
既然要遊戲就得遵守遊戲規則
守法,也表現在遊戲當中。每個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遊戲,因為遊戲是學習成長最好的方法。舉個例子,寶寶還躺在小床上,不會走,甚至不會爬,你站在他床前,拿東西遮住自己的臉,再把東西移開,逗他一聲:「哇!」寶寶是不是會笑?這是最簡單的互動遊戲。
他大一點,會走了,你把球交給他,叫他扔進籃子。他扔進了,是不是會很得意?這是讓他有成就感的遊戲。
再大一點,你把小瓶子放在地上,叫他拿球滾過去,把瓶子打倒,你也滾,跟他比賽,當你沒打到,他打到了,他是不是很興奮?這是輸贏的遊戲。
問題是,當你打到瓶子,他沒打到,他會不會生氣?他輸了會不會哭?他會不會把球搶過去,要多扔幾次?如果扔不到,他會不會發脾氣、耍賴,甚至把瓶子踢倒?
遊戲,就有遊戲規則,這時候你必須教他遵守遊戲規則。
認贏也要認輸
對於非常幼小的孩子,你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可以放水,讓他贏幾次,但是絕不能讓他知道你放了水,也不能一直放水下去。否則會造成小孩不講理,甚至不想自己努力,只想別人「讓利」,變得沒出息。
比賽常常有獎品,下棋也會吃下彼此的棋子。既然比賽有規則,事先大家講好的,就得教孩子有得就有失的道理。
也可以說,你一方面讓孩子有贏的快樂,也要教他有輸的風度。他要認贏,也要認輸。
我兒子小時候,我就常跟他比賽丟球,譬如丟十球,看誰進得多。我們的獎品是,輸的人要立正,對贏的人說「你是真功夫」三次。(有時候甚至要說到十次。)
我兒子起初輸球,都說得心不甘情不願,甚至因為態度不好被我罵。但是當他贏的時候,我都立正,向著他,大聲說「你是真功夫」的時候,他漸漸就不會輸不起了。
所有跟小孩子玩的遊戲,都要讓他們有贏有輸。如果他一直輸,可能他的能力還不夠,那個遊戲可以等他大一點再玩,否則會打擊他的自信心。
相對的,如果他總是贏,也沒意思,反而會讓他驕傲。
有輸有贏對孩子才有挑戰,能激發他們的潛能,也才能訓練他們自制的能力,知道天底下不是「他最大」。
說到這兒,我特別要叮囑那些寵孩子的爸爸媽媽、祖父祖母,雖然你們家的孩子還小,可能只有三四歲、四五歲,但是永遠要教他自製,教他遵守遊戲規則,只有這樣,他入學之後才比較能夠融入團體。
如果你是學校老師,發現進來的孩子自私自利、無法無天,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的時候,你除了教孩子,更得教他們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