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整理,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丟東西。整理之所以會停滯不前,是因為煩惱:「這個東西到底該丟掉,還是該保留?」而且,很多人的問題都是出在捨不得丟。

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生活在淩亂骯髒中。

由小家及大家,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窗明幾淨;反之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一定有骯髒的角落。

於是摸索出這樣一個結論:「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此語一出,舉世譁然,有不置可否的,有跌足頓悟的...

整理東西時

選擇留下真正重要的事物

因此,為了吸引讀者注意,整理書幾乎都主打「這個方法能讓你丟掉很多東西」,大部分都在教人如何選擇、丟掉物品。

現在請你想想看。

當你在看報紙時,應該會先大略瀏覽一下,再選擇特別吸引你注意、有趣,或想看的標題,再深入閱讀。

沒有人會挑選不值得看、不想閱讀的新聞,也沒人會先把不想看的新聞全部刪除之後,再開始看剩下的文章,對吧?

當你想吃美味的義大利料理時,你會上網找評價不錯的餐廳。

不會有人想:「我要列一張絕對不去的義大利餐廳黑名單,所以先搜尋評價差的店。」

在報紙上畫叉、從評價差的餐廳開始搜尋的做法,完全搞錯方向,一點都不合理。

在達到目的之前,就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甚至耗盡精力。

但是,很多人在整理時做的事,就和以上的例子一模一樣。

這些人總是拚命看著整理書,挑選自己不需要、用不到、可以丟掉的,而不是挑出對自己有特別意義、常用、需要、隨時會用的物品。

各位必須察覺,這種做法根本弄錯了目的和方向。

整理的意義,本來就是挑選重要的、會長期使用的物品。

只要先選出需要的,其他的則自動列入丟棄清單。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學習任何丟東西的技術。

而且,選擇日後會長期保留的物品,也等於選擇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

從現在開始,不要再把注意力放在不需要的東西上,甚至應該把整理看成是練習著眼於重要事物的機會。

透過整理,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更好的未來。

把「還不錯」變成「很棒」

照理來說,只要挑選真正需要、對你而言有價值的東西,再丟掉剩下的就好,但這其實也不容易,因為現代社會充滿了許多棄之可惜的物品。

假設有件毛衣你穿了一次後發現不適合,這件毛衣對你來說就等於不需要的物品,卻又不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因為毛衣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價值,丟了可惜。這種是最麻煩的。

一旦覺得還不錯而留下來,物品就會越積越多,最後便難以分辨哪個才是真正的好東西。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思考如何把好像還算不錯的東西,轉變成非常棒的東西。

舉個例子,假設現在你有個很佔空間的大型螢幕已經用不到,但螢幕還新,丟掉很浪費。

而朋友之前就打算購買電腦螢幕,要是你送給對方,他一定會很高興。

對你來說只是還不錯、對某些人來說卻是非常棒的物品,你自然會想送給別人。

送人,就是把好像還不錯的東西,轉變成非常棒的東西的一個方法。

我長期大量閱讀,其中不乏看了一次就再也不會拿起的書。

對我來說,我想放在書架上的書,只有最新的科學書籍或論文,和歷久不衰的古典名著。

現代的科學資訊以九個月增加一倍的速度更新,一般性的知識每年會有一五%跟不上時代,科技方面則是每年三○%跟不上時代。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持續吸收新知,五年後,原本的知識就幾乎派不上用場。

除了那些經得起長久歲月考驗的古典名著之外,舊書基本上都沒有什麼用處。

這些跟不上時代的書賣給二手書店,有些可以拿到不錯的價格,於是又能當作購買新書的資金。

把不需要的書賣掉,書櫃的位子空出來,就能擺放需要的新書,提高閱讀空間的價值。

我們可以像這樣直接轉換物品,把自己不需要和還不錯的,換成非常棒的物品。

重點與其選擇丟棄,不如挑選自己想留下的東西,設計你的未來。

不要被看起來好像還可以的東西給騙了,找出物品真正的價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