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男生拉肚子,最後切掉整個大腸!醫生:不切肯定癌變

胃腸炎是再常見不過的小毛病,20歲的大學男生小王就吧最近兩個月的拉肚子當做了胃腸炎,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為了治好這個和胃腸炎極其相似的症狀,他需要切掉整個大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小王是在2個月前突然拉起肚子的,一開始並不一次為宜,黃色水樣便,一天也就兩三次,想著沒多大事就去診所看看,按“胃腸炎”掛了幾天水,但效果不好,後又中藥調理半個月,肚子照拉,沒成想還開始肚子痛了,痛感有時候還竄到腰後背,更讓小王害怕的是大便有時候是黑褐色,裡面還有血水,這才引起小王重視,趕緊來到浙江醫院。

做了胃鏡和腸鏡,小王的胃鏡檢查發現胃多發息肉,腸鏡檢查發現結直腸內多發息肉,家族性息肉病首先考慮,病理結果顯示是多發性管狀-絨毛狀腺瘤伴上皮中度異型增生(符合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完善了相關檢查後,醫生告訴小王要盡快把大腸切了,不然這些息肉以後肯定癌變,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哪天爆炸,到時候問題就更嚴重了。小王年紀輕輕,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但做了極大的思想斗爭後,還是聽從了醫生的建議,這就發生了開篇的事情。

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個什麼病,怎麼這麼嚇人呢?聽聽浙江醫院病理科主任彭芳主任醫師怎麼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什麼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表現為大腸內布滿了腺瘤(幾百至幾千)。

遺傳病大家不難理解,就是父母任何一方有這個病就可能會遺傳給子女,又因它是顯性遺傳,遺傳的概率就更高了。FAP的發病率為1/7000~22000,就拿經典的FAP來說,臨床病理特點:

1、息肉數目多(大於100個),多分布於左半結腸,其次為右半結腸,再次為橫結腸;

2、息肉發生年齡早平均15歲,惡變年齡早(平均39歲),惡變率高,且多灶性惡變、轉移早、預後差。如不治療,患者多在45歲之前死於大腸癌;

3、以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腺瘤多見。直徑一般小於1cm,多數是寬基底,大於2cm的腺瘤通常有蒂;

4、可伴發結腸外表現,如:胃息肉、十二指腸息肉、硬纖維瘤、先天性視網膜色素上皮增生等。

小王這幾點都佔上了。而遺傳性結直腸息肉有肯定的惡變性,如不治療,最終將100%癌變。

問題是絕大多數的結直腸息肉患者是無症狀的,當出現相關臨床症狀時,多表示出現了息肉增大而部分阻塞腸腔、潰破出血、感染以及合並結腸癌或息肉癌變。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症狀主要是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除血便外,腹痛、腹瀉、黏液便以及裡急後重感也是有症狀的結直腸息肉的比較常見的臨床表現,小王就是一開始腹瀉,後來出現腹痛和血便。

幸運的是,小王的息肉還沒有惡變,還沒有嚴重到是癌症的地步。早期診斷及早施行預防性結腸或大腸全切除,對於結直腸癌的預防及結直腸癌的診斷均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親人得了這個病,家屬怎麼做

既然是遺傳病,那家族中發現一個人有這個病,其他的家屬該做些什麼呢?專家提出一經發現結直腸息肉病的患者,即應對患者的近親包括子女、兄弟姐妹、雙親以及雙親中患病者兄弟姐妹進行登記並詳細詢問有無本病的症狀。

對各家系通過動員患者的近親來醫院作系統檢查或家庭現場調查的方法,這樣可以早期發現一些無症狀或症狀不典型的遺傳性結直腸息肉病患者,特別是少年兒童患者。通過家系調查發現的遺傳性結直腸息肉病患者,應作為重點檢測對象,通過每年1次的定期復查,可動態觀察結直腸息肉的變化,及時發現息肉早期癌變。

是不是只要發現這個病就要馬上治療?對20歲以下患者如症狀不明顯可暫不治療,而在有下列情況時應及時作外科治療:

1、檢查確診息肉已癌變者;

2、隨訪過程中見息肉體積增大或息肉直徑大於2 cm者;

3、便血、腹瀉、腹痛等臨床症狀加重者;

4、染色體檢測畸變率升高者。

依據遺傳病因和臨床表型的不同,FAP除了經典型(classical FAP,CFAP)還有衰減型(attenuated FAP,AFAP)、MYH相關性息肉病(M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Gardner綜合征(Gardner syndrome,GS)、Turcot綜合征(Turcot syndrome,TS)等亞型。各亞型在病理特點以及治療上會有一些差異,但它們一個很重要的相同點就是自然發展下去都會癌變。

彭芳再次提醒大家,身體出現異常,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完善相關檢查,以防延誤病情。

來源: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張苗 通訊員 吳玲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