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最近都覺得,孩子越大是越不好管了。不管你怎麼威脅他,他根本就不當回事。甚至有時候還反過來威脅你,而且所用的方法都是你以前經常用的。面對這樣的問題好多家長都比較恐慌,孩子現在還小就這樣。長大了該怎麼辦呢?所以今天小編就總結了幾個方法,你只有這樣做,孩子才能對你心服口服。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感觸,孩子越大越難管!特別是孩子上學之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了,家長和孩子每日的拉鋸戰就開始上演了。
前幾天一些朋友聚在一起,閒話沒聊兩句,話題很自然的就轉向了教育孩子,大家正七嘴八舌的談論著,一旁的老劉突然插話:「真羨慕你們,家裡孩子都聽話。我家那小子拿我說話當放屁,說急了就跟我嗆,有時候真是把我氣得半死,我覺得他才是爹。
早上你不停催,他卻是不肯起床! 你讓他自己做作業,半個小時過後,一個字都沒寫! 要他多吃青菜和水果,他不聽,總是偷偷吃零食!
我明明說的是對的,也是為他好,即使說了1000遍,他就是不聽,氣得我想打人!「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們家裡是否有這樣的情形呢?
當孩子長到4、5歲的時候,畫風卻突然變了,跟當初想的完全不一樣:
整天連滾帶爬,早上換的乾淨衣服絕對撐不到中午;學會了頂嘴,小嘴叭叭的,幹什麼都有理兒;脾氣跟個「小倔驢」似得,越不讓幹的事情越去插一腳……
淘氣點也就算了,可最讓父母們疑惑、煩心的是:孩子越管越不聽!好聲好氣說吧,孩子不拿你當回事兒;嚴厲批評他吧,雖然嘴上認錯了,可過幾天還是老樣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心理學實驗——「別去想那頭粉紅色的大象」。
心理學家召集了一大批志願者,告知他們:在你們面前這所房子裡,有一頭粉紅色大象,接下來,你們千萬不要去想這件事。然而,志願者們發現,這很難做到。因為很多時候,「禁止」也會有很強的暗示性,會激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
小孩子心智不成熟,更加容易受到這種禁止暗示,當家長說「不要做這」、「不要幹那」的時候,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激起了,越是不讓幹的事情就越是要做。
其實,孩子們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淘氣、固執到不可救藥,只是家長沒有用對溝通方式。許多時候,讓孩子乖乖聽話,僅僅是換一種說話方式那麼簡單。
那麼,該怎麼做呢?
你的指令,別說第二次
當孩子抱著ipad玩忘了寫作業時,當孩子盯著電視不來吃飯時,很多家長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嘮叨、威脅:「你再整天抱著個平板玩,我就給你砸了!」」還不過來吃飯,叫你幾遍了?「
天天如此呵斥孩子,一遍又一遍,可到頭來,孩子還是天天如此,改不了。
我們對別人的指令、要求,越簡潔越有威懾力,如果絮絮叨叨、拖泥帶水,就會顯得很沒力量。教官對士兵們下口令時,會說「立正!」「稍息!」,很少有教官會說:「下面我再說兩句哈,你們都得站直了呀,要挺胸、收腹、抬頭。今天我都說了幾遍了,你們就是不聽……」
下次您再要求孩子關掉電視來吃飯時,或許可以這麼做:
你越威脅,孩子越不聽
美國虎媽蔡美兒,大家知道吧?
對!就是那個把兩個女兒送進了哈佛耶魯,為了讓孩子跑贏,事事第一,不惜以各種強迫、委屈、甚至採用高壓手段的媽媽。但即使是她這樣手段強硬的媽媽,碰到女兒不聽話,有時候也沒轍。
在她的暢銷書《虎媽戰歌》裡,她講述了一件發生在自己和女兒身上的事兒。
女兒露露小時候,她用各種方法迫使女兒練鋼琴,但是露露卻拒絕合作。不達目標誓不甘休的蔡美兒於是威脅女兒,如果再不練琴,就把她扔到寒風刺骨的門外。
原以為這一招能讓女兒害怕乖乖就範,可沒想到倔強的露露真的打開門,穿著單薄的衣裳踏了出去,出門前還挑釁的看了她一眼。
計畫沒得逞的蔡美兒一時沒了對策,尷尬之下只能自己找臺階下,她說「露露,看來你已經開始想做個乖孩子了,你可以進屋了」。
誰料,寒風中瑟瑟發抖的露露,堅決不肯進門。無比被動的蔡美兒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才最終把女兒哄進了屋裡。
面對固執不聽話的孩子,用「狠話」威脅他們,這事兒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輕車熟路, 「再不走,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裡」、 「再這麼瘋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門」、「再敢頂嘴就把你的屁股打爛」……
「狠話」一飆出,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斂,比我們巴拉巴拉的勸說半個小時都有效。但是,這個「大招」它有「後遺症」。使用的越頻繁,失效的也就越快。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威脅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得很老實、很聽話。可是大聲威脅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看似在聽你說,其實注意力早已經游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說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 超限效應,關於它的解釋是這樣的: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說簡單點,就是: 「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
為什麼再刺兒頭的孩子,到了部隊裡都服服帖帖?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乾脆堅決,從不拖泥帶水。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
你批評孩子之前,自己要先做到
知乎上有人問道:「如何看待父母總愛提『別人家孩子』?」
其中點贊最多的一個答案是:因為「和逼自己比起來,逼孩子容易多了。」
俞敏洪曾經大力推薦過一本叫《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的書,這書的作者賈容韜原本是個事業有成,卻是一個「糟糕透頂」的爸爸。
他兒子是個「深度網癮少年」,學習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群架,兩次被學校勸退。
對這個兒子,賈容韜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甚至跑到學校裡鬧。
但是他兒子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在網吧裡徹夜不歸,不再去上學。
失望透頂的賈容韜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他關掉自己辛苦打拚建立起來的企業,回家專心陪兒子。
回家後,他惡補各種教育知識,努力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錯,他不再採取暴力解決,而是耐心地努力溝通;孩子邋遢不講衛生,他先從自己做起,每天將所有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孩子不愛學習,他每天堅持大量閱讀,努力營造學習氛圍。
看到努力改變的賈容韜,他的兒子被感動,開始減少了去網吧的次數。一天兒子在同學的鼓動下又到網吧玩了一個通宵,直至第二天清晨才低著頭走進家門。
賈容韜不但沒有批評他,還端上熱飯熱菜,說:「孩子,雖然你又去了網吧,但你的進步是驚人的,進網吧的次數已經大大減少,這證明你是有毅力的人,離成功不遠了!連網魔這麼強大的敵人你都能戰勝,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最終,賈容韜的兒子徹底戒掉了網癮,努力學習,高考考上了重點大學。
有句話說的很好, 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身教重於言傳,當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也就跟著好了。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要有方法
1.用適當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
讓孩子停下手裡的事情,看著你,這時和他講。否則,很多時候孩子沉浸在做事情中,真的會沒聽見你的話。
2.儘量少嘮叨
家長說話太嘮叨,就等於把自己的話變成白色噪音,適合哄睡覺用,不適合讓話進入孩子的腦子。所以平時少說,有重要情況,談一次話,完整透徹地解決。
3.指令要具體,不帶負面情緒
給孩子的指令,必須讓他知道你希望他此刻具體做什麼,比如,不說「你應該整潔一些」,而說:「現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後我們好做手工。」
指令不要是抱怨、指責、數落,不帶負面情緒。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被別人指責批評時,他一定更加不會願意去聽從的;因為他的心理能量此刻都用在「防禦」你的「攻擊」上了。
4.耐心等待孩子回饋
下指令後,給孩子一些時間。很多家長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沒有即刻反應,馬上發出第二道令箭,然後一道緊似一道,火力迅速升級,不一會兒就硝煙彌漫。給完指令,最後給孩子10秒,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反應。
廣告
心理學家曾做過追蹤研究,發現這樣幾類父母經常說的話,最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反感,也就是說,沒有說到孩子心坎裡去,反而導致孩子叛逆不聽話。
反思一下,下面這4種溝通方式,你是否也用過?
嘮叨型:父母越是嘮叨不停,孩子越是將耳朵閉起來。這是因為,嘮叨對大腦來說是一種重複刺激,孩子的大腦皮層會自動產生保護性抑制。 揭醜型: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很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時間長了孩子會認同父母的評價,造成孩子喪失自尊自信,產生自卑感。 諷刺型:「這點小事都幹不好,還能指望你幹什麼呀!」類似這樣的話,都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教育產生抗拒。 提審型:很多父母經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不問清事情就武斷下結論,或者是剛發現一點現象就大驚小怪地對孩子進行審問,這種過於草率的做法,也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廣告
父母如何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
想要達到親子關係和諧融洽,就不能是父母一言堂,而需要讓孩子願意交心,關鍵在以下幾點:
1、父母首要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有效知道孩子的想法
孩子沒考好,拿回考試卷,本身就一肚子忐忑,父母這時什麼都不用說,拍拍孩子肩膀,給孩子一個安慰,或許孩子就會覺得很受用;告訴孩子「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就能給予到孩子信心;讓孩子願意告訴父母發生了什麼,自己下一步會怎麼去做……
2、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是個獨立個體,哪怕父母對孩子有再多期望,但仍舊是要建立在孩子自我意願基礎上的潛移默化影響,而不是粗暴干涉,父母需要給自己畫條線,什麼情況下可以替孩子決定,什麼情況下需要孩子拿主意,有不同意見,自己需要怎麼做;
3、經常跟孩子做「漫不經心」的交流
平時跟孩子溝通,不必太刻意,相反,越是自然與不經意地開啟不同話題,跟孩子暢談,越是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交友情況、學習情況、所思所想。當然,做些不是為了去抓孩子的錯或教育孩子,而是去瞭解孩子、去發現孩子的成長,跟孩子進行思想和靈魂的碰撞與交流。
親子溝通6大原則,父母都有必要瞭解
親子溝通,是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的技巧了。越是小的孩子,父母越需要掌握好這些親子溝通原則:
每次教育孩子,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
孩子犯了錯,父母引導和教育,最長不宜超過5分鐘。最好用一兩句話講清楚道理,告訴孩子對與錯,或者給出選擇讓孩子做決定。然後留給孩子時間思考。
儘量避免正話反說
孩子理解有限,不能明白父母的核心意思。比如3歲的孩子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撒了,媽媽很生氣地說:「看你幹的好事」。第二天早餐,孩子又把牛奶倒在桌子上,然後興奮地叫媽媽:「媽媽,我又幹了一件好事!」
自己情緒不好,就不要跟孩子溝通
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在回應時情緒也不會太好,可能更加激怒了父母,造成不必要的溝通中斷。
最好一次只說一件事
尤其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而言,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資訊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資訊,只會主觀超越孩子有限的記憶范圍,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
避免用詞抽象、華而不實
尤其別太書面化、文縐縐。比如孩子撕破了書,媽媽責問:「怎麼都不懂愛護圖書?」小朋友反過來問:「媽媽,愛護是什麼意思啊?」。在這樣的對話中,孩子既沒有明白媽媽的意思,又沒有理解到自己做錯了什麼。不妨這樣說:「書不是用來撕的,是用來看的。」
避免恐嚇孩子
許多父母發現溝通無效,會說出類似下面的話:「再這樣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裡」、「再不聽話就不要你啦」等話,其實這只是父母無能的表現,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為,相反,會使兒童因為感到恐懼和害怕,或者產生逆反心理。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