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 D 是近年相當熱門的營養素,能幫助鈣質吸收、骨骼強壯,聽說跟免疫疾病、代謝疾病有關,是真的嗎?孩子是否需要特別補充?本篇請2位小兒科醫師替家長解惑。
「聽說缺維生素 D 會長不高‧‧‧‧‧‧」「維生素 D 曬曬太陽就有了吧?」維生素 D 是近年常引起討論的營養素,到底對孩子的重要性為何?從食物和曬太陽攝取的維生素 D 足夠嗎?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小兒腸胃科醫師黃師堯表示,維生素 D 可以促進小腸壁吸收鈣質,達到強化骨骼的目的,因此維生素 D 最為人知的功效就是促進鈣質吸收。
隨著關於維生素 D 的研究越來越多,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觀察,近年發現人體有許多維生素 D 的接受器,顯示維生素 D 與人體的免疫反應、代謝疾病(糖尿病、肥胖)有關,以及懷孕婦女如果缺乏維生素 D,可能會早產或胎兒體重較輕等,維生素 D 確實與人體許多功能運作有關,因此近年有越來越多人關注。不過,雖然研究結果多,但維生素 D 是不是這些問題的唯一解,目前醫界仍無共識,也不需要「神化」維生素 D 的功效。
既然許多研究都指出維生素 D 的重要性,到底孩子們攝取量是否足夠?黃師堯認為,需從孩子的年齡和生活習慣來看。
3個月~3歲 最好額外補充維生素 D
維生素 D 開始被重視,起因是嚴重缺乏的嬰幼兒會得到「佝僂症」,黃師堯表示,佝僂症就是寶寶的骨骼不夠健康,容易引發骨折、骨骼發育遲緩,常見原因是缺乏維生素 D,導致鈣的吸收和合成有問題。
寶寶出生3個月到3歲,是骨頭成長最快、鈣質需求最高的時期,尤其1歲前孩子年紀小,曬太陽機會少,多以奶為主食,難以接觸多種類的食物,很容易缺乏維生素 D,國民健康署的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載明,1歲前幼兒一天應攝取400 IU(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此外,母奶中所含維生素 D 較低,一般配方奶1天需喝1公升才有足夠維生素 D,因此黃師堯建議,不管是全母奶、半母奶半配方的寶寶,最好都能額外補充維生素 D,確保足夠。
黃師堯觀察,在台灣,爸媽幾乎都有概念在1歲前要補充足夠維生素 D,但孩子滿1歲後,直到上幼兒園之前(2~3歲)就容易忽略,「如果太陽曬不夠,食物還沒吃得很多元,反而會是空窗期,孩子體內維生素 D 偏低。」但此時骨骼成長仍快,如果維生素 D 不足、身體製造骨頭的原料鈣質不夠,「跟不上成長的速度,身體就只好做出偷工減料的骨頭,結構就會有問題。」嚴重缺乏的話,孩子的頭骨可能會稍軟,手、腳和小腿等比較長的骨頭會彎曲,「尤其孩子正在學走路時需要用力,如果骨頭又軟,很可能骨折,」黃師堯提醒。
上午10點到下午3點 曬對太陽波長才有用
曬太陽可以得到足夠維生素 D 嗎?黃師堯說明,曬太陽的確能促使人體合成維生素 D,但效果最好的,是太陽光紫外線中 UVB 的 280nm 波長,這個波長最強的時刻是上午10點到下午3點,在沒有帽子等遮蔽、不擦防曬油的情形下,露出臉部、脖子和手臂,每次曬15分鐘、每週3~4次,身體就能合成足夠的維生素 D。
不過,以台灣的生活習慣來說,夏天即使成年人也不可能在10點到3點間曬太陽,更別說是孩子了。洪依利認為,大多人在早上或傍晚時外出活動曬太陽,但因波長不對、效果不強,可能曬1~2小時身體都無法合成足夠的維生素 D。
除了曬太陽,也可以從飲食中得到維生素 D,洪依利說明,深海魚類如鮪魚、鮭魚,還有動物的肝臟:豬肝、魚肝,以及蛋黃、菇類等食物中的維生素 D 含量較豐富,不過以小朋友的飲食習慣,肝臟類較少接觸,最常吃的大概是蛋黃,蛋黃一顆約含40~60 IU 的維生素 D(1歲以上國健署建議一天攝取200 IU 的維生素 D),「因此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若不搭配曬太陽或營養補充,其實很難達到一天建議的攝取量,」洪依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