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給我講了一件她和女兒剛剛遇到的事。
她和6歲的女兒去商場洗手間,洗手間只有一個兒童洗手池,剛好空著,她們倆已經走到近前要開水龍頭時,旁邊的衛生間裡突然竄出來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嗖地一下搶到前面,打開水就洗。
朋友和女兒被嚇了一跳,愣在那兒,女兒抬頭看了媽媽一眼,很生氣地說:「媽媽,她為什麼不排隊?」
那個小女孩洗著手,頭都沒抬地嘟囔了一句:「誰讓你們那麼慢」,隨後趾高氣昂地走了。
朋友說,她一直給女兒的教育是謙讓有教養,從不鼓勵她遇事爭搶,在女兒的世界觀裡,顯然無法理解小女孩說的話、做的事。
「我只能跟她解釋,有時候有些人就是會這樣,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只想到自己,沒顧忌到別人。」
朋友說,我希望孩子能明白,不管別人做出多麼不禮貌的舉動,我們還是要保持自己的風度和教養。
2
之所以說起這件事,是因為我家娃最近也有同樣的「困惑」。
這段時間,他特別喜歡給別人開門,單元大門、超市的簾子、小區大門,總是站在一邊扶著門讓別人先過,因為幫助別人,讓他很有成就感。
有天逛超市回家,等車來的時間,他主動掀起大門簾,一個一個地讓人過去。
十幾分鐘裡,過去了二十多個人,只有三個人跟他說了「謝謝」,其他人都是無動於衷地走了過去。
回家路上,娃情緒有些低落,他很認真地問我:「媽媽,他們為什麼都不跟我說謝謝?」
昨天帶他去遊樂場,明明他先到達某個設備的入口,後面兩個小朋友嗖一下躥過來,排到了他前面。他疑惑地看著我,那眼神在詢問:「媽媽,他們怎麼不守規則?」
是啊,這似乎是來自孩子最常見的困惑。
「媽媽,我幫了別人的忙,他們為什麼不跟我說謝謝?」
「媽媽,你總是讓我謙讓,為什麼她要搶我的位置?」
「媽媽,他為什麼可以那麼沒有禮貌?」
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要謙讓、有禮貌、有教養,但是在一些時候,似乎那些愛爭搶、沒禮貌、沒教養的孩子更「吃香」。
我們總是在教育孩子與人為善、懂得教養,結果卻是教孩子「吃虧」?
我們要因此告訴孩子不要再善良嗎?
3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熱播劇《小歡喜》裡有一段情節,讓黃磊扮演的爸爸被贊「三觀極正」。
林磊兒是方一凡的表弟,方一凡和季楊楊打籃球battle,季楊楊不小心用球打中了場邊的林磊兒,磊兒摔倒手機被踩壞了。
手機是已經過世的媽媽留下的,裡面存著媽媽的照片和語音,一向溫和的磊兒徹底崩潰了。
為了替磊兒出頭,方一凡把季楊楊開法拉利上學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在全校散播,結果,因為這個表情包,身為副區長的季楊楊的爸爸季勝利被區委書記找去談話,事件變得很嚴重。
這次闖禍,讓一向對方一凡很寬容的爸爸方圓發了火。
方一凡告訴爸爸,是因為季楊楊意外摔壞磊兒手機自己才「報復」,自己「就是開個玩笑」。
但爸爸問他:「你知道你這個玩笑,給別人添了多大麻煩嗎?」
他說:「不要說季楊楊不是故意的,就算故意的,你也不能這樣做。」
因為「用一個錯的事去解決另外一個錯的事情」,是更大的錯誤。
爸爸說:「別人要打了磊磊,你去打那個人嗎?別人點了你們家房子,你去點別人家房子?別人要殺了人,你也殺人嗎?」
用別人的錯誤行為方式來「以牙還牙」,本身就是錯的。
黃磊告訴兒子,不管做什麼,要先學會做人。
爸爸的這段話,被很多網友評價:三觀正。
用一件錯的事情去對抗另一件錯的事情,看上去「爽了」,同樣毀掉了自己的底線和準則。
不以暴制暴、不以惡制惡,這不是因為膽怯懦弱,是因為教養和善良,是因為做人有底線和準則。
底線和準則,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和高度。
我們要讓孩子們懂得,我們並不是不敢去爭去搶,而是主動選擇了去退去讓——作惡總是容易,寶貴的是教養和善良。
4
有次去吃自助餐,隔壁坐著一對母子,吃完飯要走時,那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兒不小心打翻了一個盤子,盤子裡剩的菜滾到了地上。
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媽媽小聲說:「媽媽我們吃完了快走吧」。
媽媽搖了搖頭,從手提包裡掏出一包濕紙巾,自己拿著一張,遞給小男孩一張,說「我們把掉到地上的菜都撿起來」。
然後,母子倆就拿著紙巾一塊一塊地把菜撿起來,又擦乾淨地上的菜湯和油漬。
其實我們坐的位置是角落,也沒有什麼人注意到這一幕,但是那個媽媽帶著孩子,一絲不苟地做完了這件事,才離開餐廳。
我們遵守社會公德,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而是自己約束。在這一點上,這個媽媽做了最好的示範。
讀書時,初中語文老師曾教過我們一個詞,叫: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獨自一人時,也要做到自我約束。一個人時也不要得意忘形不守規則,因為有一雙眼睛在看著你,那雙眼睛來自於你自己。
這個詞和這句話,我始終記得,希望孩子們也能記得和做到。因為慎獨是最高級的自律,而真正的自律,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所以,當孩子問我們「媽媽,為什麼他們沒有說謝謝」、「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我為什麼還要懂禮貌」的時候,我想告訴孩子:
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有教養和善良,不要因為別人的選擇,改變自己的原則。
那些因為爭搶獲得眼前短暫好處的人,最終可能會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善良和教養的同義詞不是軟弱,希望你在擁有它們的同時,也能夠做一個有力量改變現狀、影響別人的人。
永遠不要丟掉自己的同理心。
我特別特別想告訴孩子,在漫長的人生裡,最終決定你站在哪裡的,不是你的無禮和跋扈,而是善良、禮貌、自律、修養,這所有的一切,構築了你人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