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
空腹血糖指的是空腹8個小時以上的血糖,既不受進食的影響,還因為夜間人們普遍處於休息狀態,也排除了體力活動、情緒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數值比較穩定,特異性比較強,空腹血糖高基本上就是糖尿病。空腹血糖是人體的基礎血糖值,反映的是一夜不進食後的基礎血糖狀態。影響空腹血糖的主要因素是存儲在肝臟中的肝糖元分解情況,而不是胰島素的分泌功能,更不是胰島的儲備功能。
餐後血糖一般指的是餐後2小時血糖,從吃第一口飯計時2個小時測得的血糖。餐後血糖與空腹血糖不同,進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進食後,食物經過腸道,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
對於胰島功能完好的健康人來說,雖然進食後血糖上升,但是由於胰島素很快分泌,血糖便很快降回正常範圍。而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雖然和健康人進食相同的量,但是由於胰島素功能受損,食物刺激的胰島素分泌不足以使血糖降回正常範圍,便出現了餐後高血糖。
舉個通俗的例子來說,健康人的胰島是小夥子,糖尿病患者的胰島是老人。在走平路時,小夥子和老人可能沒什麼區別,但是爬樓梯時,小夥子輕鬆就上去了,而老人可能氣喘籲籲上不去。這就是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差異所在。
因此,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血糖的敏感性更高,更容易發現糖尿病。
2
哪個升高更嚴重?
無論是空腹血糖高還是餐後血糖高,對人體產生的影響都很大,只不過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反映的是糖尿病的不同階段。早期糖尿病的敏感指標是餐後血糖。
還以爬樓梯為例,空腹血糖相當於休息狀態,餐後血糖就相當於爬樓梯。當我們的體質剛開始變差時,休息的時候感覺不會很明顯,但是爬樓梯時就會感到非常疲憊;當體質進一步變差後,即使不爬樓梯只是休息,也會覺得十分辛苦。
糖尿病也是如此。早期胰島素的分泌遲緩,主要表現餐後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升高不明顯;當胰島功能進一步衰退後,胰島素分泌明顯減少,空腹血糖升高才會逐漸體現出來。
也就是說,在空腹血糖正常的人群中,可能餐後血糖已經升高了。如果只是檢測空腹血糖而不測餐後血糖,就會漏診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據統計,我國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將近一半只是表現餐後血糖升高。空腹血糖對糖尿病的診斷而言特異性更強。當空腹血糖升高時,證明患者的胰島功能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損害,病情更加嚴重了。
總的來說,早期糖尿病患者多關注餐後血糖,晚期糖尿病患者多關注空腹血糖。
3
糖化血紅蛋白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叫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就是指被葡萄糖結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紅蛋白。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相對較高。
人體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3個月,在紅細胞死亡前,其中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保持相對不變。所以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反映的是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後2小時血糖,都是「瞬間血糖」,容易受進食及糖代謝相關因素的影響,數值不穩定,不能反映整體的血糖水平。
而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穩定可靠地反映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干擾不大。
目前,糖化血紅蛋白不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是,國際糖尿病聯盟明確規定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的治療標準,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控「金標準」。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人糖化血紅蛋白應控制在7%以下。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血糖控制滿意且穩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測2次糖化血紅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滿意且需調整方案者,應一年測4次。另外計劃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初期每月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滿意後,應每6~8周測1次,直到受孕。
儘管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血糖水平直接相關,但二者的數值無法換算。不過,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與平均血糖的變化間有一個推測值,糖化每升高1%,推測血糖升高1.6mmol/L,但僅供參考。
研究發現,當糖化血紅蛋白為7.3%~8.4%時,空腹和餐後血糖對總體血糖的「貢獻」大體相當,各佔50%;當糖化血紅蛋白>8.5%時,空腹血糖對總體血糖的「貢獻」大於餐後血糖,而且隨著HbA1c的升高,空腹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也會增大;當糖化血紅蛋白<7.3%時,餐後血糖對總體血糖的貢獻大於基礎血糖,換言之,這時血糖的升高主要取決於餐後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