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都了解,陪伴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很崩潰的,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看不下去孩子念書的方式,還有孩子不願意主動學習。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稚園後,就會開始著急,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不管是看書還是寫作業,都要大聲吼罵孩子,好心規勸,甚至用玩具、點心等方式誘惑孩子主動學習,試過很多種「快樂學習」,從娛樂中學習,但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坐都坐不住,面對孩子的「不主動學習」,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這邊說一個例子,我之前一直煩惱女兒不愛學英文這件事情,不論是請老師或是線上學習,孩子總是聽不進去,而且開始有厭煩的現象,直到那時我才明白,女兒不是不願意學,而是對英文沒有興趣。

直到後來某次突發奇想,我撥放了英文版的「粉紅豬小妹」發音清楚、畫面簡單,是很好的英文啟蒙動畫,女兒也很喜歡這部動畫,所以每天開放孩子看30分鐘的英文卡通。

後來同齡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看她居然能聽得懂英文,覺得她好厲害。從那次之後,女兒明顯對英語上心了,不用我再一遍遍教了。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由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提出。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退休後,與他的好友卡爾森打賭:「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過了幾天後,詹姆斯在卡爾森的生日上送了一隻鳥籠。沒過多久,每個去卡爾森家裡的客人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怎麼解釋大家都不信,迫於大家的眼光,卡爾森只能買了一隻鳥回來。

當人們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這件物品的基礎上,會添加更多與自己不相關或需要的東西。對孩子學習也是如此,用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自主產生興趣,慢慢培養學習習慣。

父母如何運用「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有一個關鍵的前提,就是要事先搭建好一個「精美的鳥籠」,建立孩子和學習之間的聯繫。

第一步:找到、建立孩子的興趣點美國心理學家羅姆·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者競爭等外在目標。」有了興趣,孩子才會對學習產生動力,這時父母只要適當地強化孩子的內在動力,即使孩子遇到困難也會迎難而上。

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就要給孩子一些精美的書籍,或是在家中建立一個「閱讀角」,拋出這個鳥籠,建立孩子和閱讀之間的第一個聯繫,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從不喜歡到喜歡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所以父母們不要操之過急,要有足夠的耐心。

第二步: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當孩子興趣不夠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助力。處於好奇心旺盛階段的孩子,總是會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比如:孩子不愛看書,可以選擇一些圖片、色彩鮮豔的書籍引起孩子的注意。

在孩子閱讀不是很認真的時候,進行適當的誇獎。讓孩子產生「其實我很棒」 的心理暗示。比如:你這次閱讀的時間又長了,很厲害嘛!讓孩子產生興奮感,更容易有閱讀的動力。 孩子會更想在父母面前有所表現,想得到父母的肯定,會不斷地向著目標前進,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