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黃姍

編輯 | 樓婍沁

1月7日,法國奢侈品巨頭Louis Vuitton-Moët Hennessy(以下簡稱「LVMH集團」)宣布完成收購美國高級珠寶世家蒂芙尼(Tiffany & Co.)。蒂芙尼正式成為LVMH集團旗下第75個奢侈品牌;LVMH集團表示,蒂芙尼的加入「將深刻變革LVMH的腕錶與珠寶部門。」

「蒂芙尼是全球珠寶領域的標誌性品牌。我們致力於為蒂芙尼品牌提供支持。」LVMH集團董事主席兼執行長伯納德·阿諾特(Bernard Arnault)在一份公開聲明中表示,「我們會給予蒂芙尼施加同等的承諾與熱情,就像多年來我們對旗下每個享有盛譽的品牌一樣。」


伴隨著收購交易的完成,LVMH集團立即啟動更換蒂芙尼管理層。LVMH集團宣布,任命原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全球商務活動執行副總裁Anthony Ledru擔任蒂芙尼執行長。這項任命立即生效。

在加入路易威登前,Anthony Ledru曾經擔任蒂芙尼北美地區高級副總裁一職近兩年。2014年12月,Ledru跳槽至路易威登擔任品牌北美業務總裁和執行長一職。

因此,Anthony Ledru在聲明中表示,「重新加入蒂芙尼我非常高興,我對這個標誌性的美國奢侈品牌仰慕已久。」


與此同時,LVMH集團旗下高端旅遊箱包品牌RIMOWA原執行長Alexandre Arnault將立即上任蒂芙尼執行副總裁一職,成為蒂芙尼的二把手,協助Anthony Ledru分管蒂芙尼的產品與傳播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Alexandre Arnault是LVMH集團董事主席伯納德·阿諾特的二兒子,年僅28歲。他從2016年開始管理RIMOWA品牌,在LVMH集團以6.4億歐元收購這一德國奢侈箱包品牌的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這一輪任命中空降至蒂芙尼的第三位高管是Michael Burke,他將擔任蒂芙尼董事會主席。Michael Burke長期擔任路易威登主席和執行長。

老牌職業經理人和家族成員聯手改革蒂芙尼

這三位重磅級高官到任後,將啟動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來促進蒂芙尼業績增長。作為一家有著183年歷史的老牌珠寶世家,蒂芙尼在全球以標誌性的「蒂芙尼藍」購物袋和羅賓鳥蛋蒂芙尼藍禮盒聞名。蒂芙尼最出名的產品是鑽石戒指、水晶玻璃裝飾品和其他高端禮品。

目前,蒂芙尼在全球有320間門店,其中近三分之二布局在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近年來,隨著美國市場增長乏力,中國等亞洲國家消費力的崛起,亞洲市場成為帶動蒂芙尼業績增長的關鍵市場。

分析師認為,亞洲市場將是LVMH集團控股蒂芙尼後重點發力市場。但同時,蒂芙尼也需要升級門店形象,同時加大投資力度布局在線渠道。


誰來領導被LVMH集團控股後的蒂芙尼的改革至關重要。

投資銀行Bernstein分析師Luca Solca稱這三位高管是「一隻重量級的隊伍」。《金融時報》援引Luca Solca分析稱,「將經驗豐富的職業經理人與冉冉升起的(阿諾特)家族成員(以及可能的未來領導者)組隊的想法,為蒂芙尼創造了一個成果可見的環境。」

根據Anthony Ledru過往履歷,他在北美奢侈品行業,尤其是珠寶領域有相當豐富的履歷與經驗。Anthony Ledru從法國高級珠寶世家卡地亞(Cartier)開始奢侈品行業的從業經歷,在1999年至2011年間先後在卡地亞的拉美地區及美國市場工作,一路升任至卡地亞北美零售副總裁一職。2012年,Anthony Ledru加入美國另一奢侈品珠寶品牌Harry Winston短暫擔任全球銷售副總裁一職。


另一方面,安排Alexandre Arnault擔任蒂芙尼二把手,意味著阿諾特家族在LVMH集團的高珠和腕錶業務方面進一步滲透。就在2020年7月,伯納德·阿諾特剛剛任命年僅25歲的三兒子Frédéric Arnault擔任LVMH集團腕錶和珠寶業務部總裁。

在此之前,Frédéric Arnault一直在旗下高端運動腕錶泰格豪雅(Tag Heuer)負責品牌數字營銷和渠道拓展方面的工作。如今,泰格豪雅正與英國腕錶零售巨頭Watches of Switzerland聯手,共同拓展美國零售門店網絡。截止到2020年底,泰格豪雅已經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和紐約市三個地區新增門店。


隨著Tiffany的正式加入,LVMH集團在北美地區的高級珠寶業務版圖將出現明顯的改變。而任命有經驗的高管和家族成員,也可看到伯納德·阿諾特在梳理、改革和拓展北美硬奢侈品領域的決心。

雖然在時裝、箱包皮具、旅遊零售等多個高端零售領域占有絕對話語權,但LVMH集團一直未能攻下高級珠寶和腕錶所代表的硬奢侈品市場。在該領域,其最大威脅和競爭對手是瑞士歷峰集團(Richemont),該集團擁有卡地亞、伯爵、江詩丹頓、梵克雅寶等多個頂級珠寶和專業制表品牌,在全球硬奢侈品市場擁有巨大市場份額。

2011年,LVMH集團收購義大利高級珠寶世家寶格麗(Bulgari),經歷一系列改革後,寶格麗的銷量和利潤已經顯著提升。分析師預計,LVMH集團將吸收收購和改革寶格麗的經驗,包括精簡產品線來重新定位蒂芙尼品牌。

根據LVMH集團日前聲明,除了蒂芙尼現任執行長Alessandro Bogliolo將離任之外,蒂芙尼現任創意總監Reed Krakoff和首席品牌官Daniella Vitale也將在過渡期之後離任。目前,LVMH集團並未宣布創意總監一職將由誰來接替。


靠近蒂芙尼的知情人士此前向介面時尚透露,在完成收購後,蒂芙尼或將停止出售定價較低的入門級產品線,這很可能考慮到亞洲市場的消費者如今有更強的購買力消費萬元級別以上的產品。

根據蒂芙尼最新季度財報,蒂芙尼的業績已經從新冠疫情中逐漸復甦,中國市場在報告期內銷量上升了70%,而電商渠道的銷量同比上升92%。

跌宕起伏的天價「世紀聯姻」

隨著LVMH集團正式完成收購蒂芙尼,這場長達一年多的158億美元「世紀聯姻」大戲也正式落下了帷幕。在這段時間,介面時尚緊密跟蹤這項併購交易的始末和過程,以下是記者梳理出的這項收購案的一些關鍵節點。

2019年10月開始,陸續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蒂芙尼正考慮「賣身」,而LVMH集團是最有潛力的買家,儘管參與競標的還有古馳(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Kering)等。

在2019年11月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介面時尚在對LVMH集團主席的第三子Frédéric Arnault採訪中問及這筆交易,得到的回答是:「內部還在進行中,不做任何公開評論。」

直到2019年11月25日,LVMH集團宣布與蒂芙尼達成交易,將以每股135美元,總價約合162億美元收購蒂芙尼。至此,這筆交易將成為LVMH集團歷史上最昂貴的併購交易,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二大公司併購案。

2020年2月4日,蒂芙尼全體股東投票通過LVMH集團的收購要約,整起收購預計在2020年年中完成。

但隨著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疫情在歐美地區相繼爆發,奢侈品零售業遭遇重創,這起天價收購案能否順利進行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路透社、《金融時報》等外媒紛紛報導稱,LVMH集團董事會對新冠疫情在美國的大流行和美國社會連日來大規模的反種族歧視抗議示威遊行表示擔心。他們還擔心,Tiffany是否有能力在收購交易完成時償清所有的債務。

6月2日,LVMH集團董事會在法國巴黎時間專門就新冠疫情對蒂芙尼收購案的潛在影響進行討論。消息稱,伯納德·阿諾特正在想辦法重啟與Tiffany的談判,並可能向Tiffany施壓降低每股135美元的收購價格。但LVMH集團否認了考慮從公開市場收購蒂芙尼股份的可能性。

直到2020年9月9日,由於LVMH集團方面威脅將終止收購Tiffany交易的決定,蒂芙尼在德拉瓦州法庭對LVMH率先提起上訴,指責對方試圖採取一系列手段拖延這項收購的完成。蒂芙尼認為,LVMH集團通過與法國政府的關係,向蒂芙尼施壓推遲交易完成時間,這破壞了雙發此前達成的收購協議。

當天晚些時候,LVMH集團迅速做出回擊,宣布將反訴蒂芙尼董事會和管理層疫情期間管理不善。

9月21日,德拉瓦州法庭批准了蒂芙尼的申請,同意將起訴LVMH集團的開庭時間提前至2021年1月,庭審將持續四天。不過,這個開庭日期雖然晚於原定收購交易完成的截止日期,但仍然早於已獲得通過的反壟斷審批的有效期。這實際上為雙方在開庭前和解留下了時間窗口。

9月28日,LVMH集團正式在德拉瓦州地區法庭起訴蒂芙尼。在一份詳盡的、長達97頁的起訴書中,LVMH主張,蒂芙尼在疫情期間縮減資本和市場營銷投入,還不顧新冠疫情的影響堅持派息,這些舉措意味著蒂芙尼疫情後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LVMH集團在起訴書中評價蒂芙尼「對未來的挑戰毫無準備」,而且「其業績表現是災難性的,而且前景黯淡」。

正當雙方長達一個月的「分手大戲」愈演愈烈之際,10月26日,歐盟委員會批准了LVMH集團收購蒂芙尼的提案,宣告這項併購交易案已經得到全球所有相關司法管轄區的監管審批通過。

這時,究竟是要耗時耗力與蒂芙尼繼續對簿公堂,還是「不計前嫌」、恢復推進這筆收購交易?LVMH集團一把手伯納德·阿諾特成為了決定這項併購交易命運的關鍵人物。

三天後(10月29日),LVMH集團與蒂芙尼正式發布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就修訂原兼并協議中的部分條款達成共識,LVMH集團除了決定將以2.6%的折扣收購蒂芙尼之外,還減少成交所需條件,而「其它條款則保持不變。」

2020年12月30日,LVMH集團以折後158億美元收購蒂芙尼的交易獲得Tiffany股東投票通過。這是蒂芙尼股東就這樁「美法聯姻」交易作出的第二次投票表決。

二次投票通過後,一旦收購交易達成,蒂芙尼時任五名高管將收到總值為1億美元的解約補償,也就是所謂的「黃金降落傘(golden parach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