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體報導稱,韓國彩妝品牌伊蒂之屋已經關閉國內市場全部線下門店。據了解,伊蒂之屋為韓國愛茉莉太平洋集團旗下品牌,2013年進入國內市場,最初被人們熟知的是「愛麗小屋」這一名稱,由於該名稱已被註冊,後改名為伊蒂之屋在國內發展。

記者走訪發現,重慶最後一家伊蒂之屋專賣店已於去年關閉,不過仍然可以在美妝集合店KKV和THE COLORIST調色師找到該品牌的產品。作為認知度較高的韓妝品牌,伊蒂之屋曾經風靡一時,如今黯然關店背後有哪些原因?對於國貨品牌而言,一代韓妝品牌的淡出,是否意味著更多機會的來臨?

伊蒂之屋關閉線下門店

根據公開報導,伊蒂之屋目前已陸續關閉了廣州、成都、上海等地的線下直營店。而在巔峰時期,該品牌曾在上海、成都等25個城市開設了85家品牌直營店。

「伊蒂之屋的眉筆、染眉膏挺好用的,沒想到居然關店了。」95後李小姐告訴記者,伊蒂之屋算是她學生時代常買的幾個品牌之一,包裝好看,價格也不算貴。後來工作了,收入漸漸提升,有了更多的選擇,就很少光顧這個品牌了。

記者從大眾點評中搜索發現,重慶地區的伊蒂之屋已處於全部歇業關閉的狀態。位於觀音橋大融城的伊蒂之屋在去年4月時還曾有網友發布點評,而到了8月就出現了網友詢問門店是否搬離。


伊蒂之屋原店址已更換品牌

隨著線下門店的全部關閉,消費者還可以從哪些渠道買到該品牌產品?記者了解到,目前伊蒂之屋的天貓旗艦店、微信官方商城、小紅書官方旗艦店等線上渠道依然正常運營。其天貓旗艦店中最暢銷的一款眉筆,顯示有1.4萬人付款,顯示仍有粉絲在為該品牌買單。

而在線下,去年8月,伊蒂之屋宣布與彩妝集合店THE COLORIST調色師達成戰略合作,而THE COLORIST調色師屬於KK集團。因此,消費者目前依然能在美妝集合店KKV和THE COLORIST調色師中找到該品牌的產品。在位於觀音橋的KKV門店內,記者就發現了彩妝區中有伊蒂之屋的眼影在售,不過品牌標識並不明顯。

平價韓妝產品競爭力較弱

根據伊蒂之屋母公司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發布的2020年財報,伊蒂之屋目前有499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87億元)的資產和56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25億元)的負債,凈資產值為負6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負3793萬元)。在業績不佳的情況下,通過關閉門店來削減成本在意料之中。

實際上,不止是伊蒂之屋,悅詩風吟、菲詩小鋪、Skin Food等韓系品牌也出現了關店或退出線下的現象。同屬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的悅詩風吟,2019年關閉40家虧損門店,2020年4月又宣布年內關閉至少90家虧損門店。而菲詩小鋪單品牌店則於2018年8月宣布撤離中國市場。

從淡出市場的韓系品牌來看,主要集中在平價彩妝和護膚領域。主攻高端市場的雪花秀、後等品牌受到的影響較小。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注意到,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平價韓系美妝產品的質量一般,長期使用不如日系和歐美系品牌,因此回購率較低。在同等價位的國貨品牌出現後,更多的消費者傾向於購買質量更好的國貨品牌。

業內人士分析稱,相比日系品牌和歐美品牌,韓系品牌在產品上存在更多硬傷。尤其是平價品牌,產品競爭力較弱,還頻頻爆出質量問題,在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以及市場競爭趨於激烈的背景下,已經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而韓系高端品牌憑藉產品效果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但品牌受眾有限,不能改變韓妝影響力下滑的大趨勢。

國產品牌正在實現「逆襲」

在伊蒂之屋曾經笑傲一時的平價彩妝領域,如今已經湧現了完美日記、花西子、橘朵等眾多國產品牌。而悅詩風吟主攻的平價護膚領域則有HFP、玉澤、溪木源等新興國產品牌。這些品牌在價位、功能上已經基本實現了對韓系平價品牌的替代。

尤其是完美日記已實現了線上線下渠道的布局,不僅是頭部主播直播間的常客,在一二線城市的商圈中,也能經常見到該品牌的專賣店。而花西子、玉澤、HFP等品牌格外注重線上營銷,是各種渠道KOL種草推廣的主力軍,靠著營銷打開了一片天地。

重慶零售商協會秘書長王巧玲告訴記者:「以伊蒂之屋為代表的韓妝之所以前期能夠風靡國內,原因是韓劇在國內的流行,為韓妝帶來了光環。而近年來,中國美妝市場迅速發展,年輕一代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韓劇的光環也在減弱,再加上韓系品牌自身存在的質量不過硬等問題,導致了韓系品牌整體下滑的趨勢。」

她指出,進入2020年以來,以線下商圈專賣店為主要渠道的品牌都受到了衝擊,線上銷售正在成為一大主流。而在此前,眾多國貨品牌已經已經將線上作為重要渠道,搶占到了一定先機,但流量退潮後,依然需要回到產品本身。

「從整體來看,國產品牌抓住了當前新生代崛起的機遇,為他們提供了大量平價且豐富的產品,同時線上線下均能便利購買,因此近年來實現了飛速發展。但在品牌認可度和產品科技含量上,國產品牌仍然存在短板。在平價美妝領域超越韓系品牌只是第一步,還需要繼續圍繞產品進行發力,在中高端市場實現突破口。」王巧玲說。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唐小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