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國內兩大汽車集團上汽和廣汽分別召開了一場有關汽車未來的大會,零束SOA平台開發者大會和廣汽科技日,兩大集團均聚焦未來電氣化和智能化,描繪了未來的宏偉藍圖。

具體來看,上汽零束SOA平台開發者大會上,上汽集團正式推出了上汽零束SOA開發者平台,可以簡單理解為搭建屬於汽車的軟體平台,加速軟體定義汽車進程。同時宣布了將在智能電動等創新領域投入3000億元,全面向高科技企業轉型。


隨同大會亮相的還有智己汽車的首款轎車L7,該車定位於一款純電動中大型轎車,車長超過5米,軸距超過3米,動態電控懸架系統、零百加速3.9秒、0.21cd風阻係數、最高續航1000公里、11KW大功率無線充電、無邊框電吸門、15個高清攝像頭、22個聲學揚聲器等配置,直接瞄準當下奔馳S、寶馬7系等D級旗艦產品。

而廣汽科技日則發布了多項關於未來汽車的黑科技,比如廣汽稱其十年前開始布局謀划動力電池電芯的自主研發與生產製造領域,推出了海綿矽負極片電池技術,可以實現鋰離子電池單體電芯體積減小20%,重量減輕14%,讓電池的續航輕鬆突破1000公里;3C高倍率快速充電可實現0%-80%電量充電時間16分鐘,30%-80%電量充電時間10分鐘,充電體驗和加油體驗相近;同時廣汽還計劃在2021年內布局超過100個超級快充站,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另外廣汽也宣布了與華為合作共同開發 L4 級自動駕駛汽車,2024年量產。


上述這些技術和規劃的宣布,無疑是給中國新能源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劑,讓人無不感受到新能源和智能化時代正在快速到來。比如智己L7、蔚來ET7,包括極氪001等產品的出現,直接將汽車的配置界限和級別打破,過去那些近百萬元級別的旗艦D級車,現在通過新能源化,基本上價格下探到了30-40萬的區間。而新勢力和智能汽車具備的更高科技化的配置,也更快下放到了售價更低的產品上,無形中推動著汽車朝著更高技術和水平的體驗升級和進化。

當汽車產品和分級的界限被打破,豪華車可能只剩下品牌溢價了,同時也迫使BBA等豪華車推出更新的技術,改進用戶體驗,以樹立優勢。普通外資品牌同級別的車型或將受到更大衝擊,如果他們動作緩慢或止步不前的話。

而如廣汽自研電池電芯、快充技術,上汽的無線快充技術,還有包括超級快充站的布局等,正在改變新能源汽車的用車體驗,讓更多的人接受新能源汽車產品,各大車企在電池、充電方面積極投入,目的就是要解決用戶在用電車上各方面的焦慮。比如電池技術的你追我趕,就能加快動力電池的疊代,提升動力電池的續航和安全性。


在充電問題上,過去大多數人的思維中覺得車企不需要自己建設充電設施,這是政府和基建的事兒,就像過去油車時代車企不會去建加油站一樣。但就如特斯拉、小鵬、蔚來、廣汽等積極布局超充站一樣,新能源汽車世界需要轉變思路,這是車企對自己補能體系的構建,將會大大降低用戶的用車焦慮,也提供用戶選擇該品牌的可能性。

可以說特斯拉和蔚來的補能體系,無論是超充還是換電,都是推動產品熱銷和品牌接受度更高的重要推手。近期,特斯拉正在快速布局超充站,採用了預製式的布局模式,相關設施可提前在工廠進行預先安裝,運抵目的地後僅需要連接調試即可,此舉也是為了加快超級充電站的建設速度及布局,降低建設成本,背後的作用也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用車的便利性,打消用戶的補能顧慮。

所以,隨著車企、第三方充電企業在充電樁上的供應,將大大緩解用戶的充電焦慮。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中國電動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約85.1萬台,其中直流充電樁35.5萬台、交流充電樁49.5萬台、交直流一體充電樁481台,從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月均新增公共充電樁約2.57萬台,更快的充電設施建設,無疑這將推動更多人接受新能源汽車。


而來自市場上的數據和關注度,也預示著新能源汽車可能比想像中要火爆。比如今年3月份,特斯拉的月銷量達到3.5萬輛,其中Model 3月銷突破2萬輛,Model Y單月銷量首次破萬。而神車五菱MINI EV 3月銷量將近4萬輛,推動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熱銷與火爆。今年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銷量達到43.7萬輛,在整體市場中的滲透率為8.6%,乘聯會預測今年新能源銷量或將突破200萬輛,市場滲透率或將朝著10%方向發展。

來自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逆勢增長。以2020年為例,雖然面臨補貼下滑及2B市場萎縮的負面影響,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同比卻增長了六成,帶動整體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新能源汽車占整體乘用車市場的比重也逆勢上揚,達到近6個百分點。

麥肯錫過去幾年的調研顯示,中國汽車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已越來越高:以願意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占比為例,在2017-2021年間,這一數字從20%一路上揚到了63%;高收入群體的表現則更為突出,接近九成的消費者都表示願意購買新能源汽車。


2019-2021年間,稱「我喜歡的品牌只有電動汽車」的消費者占比提高了近五成,從10%上升到了15%,且其是唯一一個取得顯著增長的選項。同時中國消費者對汽車智能化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十分願意為新穎的功能支付溢價;其中,已有80%的消費者將自動駕駛功能納入選購下一台車時的重要考量;70%客戶認可雲端升級(OTA)模式,其中60%以上願意為此付費。

越來越多的動作和事實表明,中國火熱的新能源市場可能會帶來行業的洗牌,甚至改變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來自諮詢公司畢馬威的研究報告顯示,全行業向電動汽車的轉變對汽車製造商來說是生死攸關的挑戰。隨著全球車企加大對汽車領域的投入,以及科技和IT企業跨界進入汽車領域,電動汽車行業投入這筆費用已經超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上世紀將人送上月球的費用。


畢馬威表示,汽車製造商的命運將取決於高管們如何在燃油車的衰落以及新能源汽車興起之間尋找平衡。如果2030年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達到30%,那麼整個汽車行業將會有4000萬輛燃油車產能過剩,相當於200家工廠停工。另一份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產能利用率也下降了10%,約不到6成。

研究稱,新的市場主導地位將會建立起來,而舊秩序可能會被打亂,向電動汽車的轉變將導致汽車行業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畢馬威的專家預測,未來可能會有一兩家世界頂級汽車製造商無法應對轉變,並在未來十年內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