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款27吋5K」對比「21款24吋4.5K」(AR)
今天凌晨(4.21)蘋果春季發布會終於揭開了新款iMac的真面目,以及所有配置信息。我就以老用戶的視角,結合我一年多使用iMac的感受,聊一聊新款的變化,最後簡單聊聊iMac、Mac mini、MacBook、iPod Pro如何選。
從外觀說起
「跑馬場」、「停航母」,老款iMac的大黑邊帶給我們多少「歡樂」,如今這些「歡樂」一去不復返。
我買蘋果產品,更多是考慮交互體驗、品質、安全、性能、耐用性。其實外觀再好看,幾個月後也就沒感覺了。
△歷代iMac的設計,21款是不是有二代的影子?
新款iMac終於和「經典設計」徹底告別了,造型規整的立方體造型、結構簡單的底座,相比老款模具的成本可能有所降低,螢幕邊緣也應該不會再鋒利到劃傷皮膚了,這回應該不會再被吐槽了吧……大家喜歡老款還是新款的設計風格?評論區見。
△新款「花里胡哨」的7中顏色。
新款保留了3.5mm耳機孔,並將它挪到在了螢幕左邊的側面,設計師可能是左撇子,無所謂了,總比老款在後面方便多了。
老款所有接口都放在背面,正面簡潔美觀,但插線時很不方便!我不得不長期掛著轉接頭和數據線,顯得桌面很凌亂。這個問題在新款上依舊存在。
△經常用讀卡器、移動硬碟,你就會變成這樣。
雖然老款的SD卡槽放在背面很麻煩,我就轉接出一個USB-A專門插讀卡器。但新款直接取消了SD卡槽,還是有些突然,MacBook筆記本沒有也就罷了,iMac你可是台「台式機」啊!
△新款iMac後背的數據接口和電源接口
萬萬沒想到,老MacBook上經典的電源磁吸接口,換了個馬甲重新出現在新款iMac上!「輕鬆吸附」?是否會「輕鬆脫離」導致突然斷電呢?另外,與機身同色的編織電源線個人覺得沒啥必要,一個台式機,電源線也就打掃衛生的時候會碰到,編織材質還不好清理灰塵。
另外,乙太網口神奇地轉移到電源適配器上,然後通過電源線進入主機,腦洞大開!估計是超薄機身容不下網口的體積了。
△適配器上插網線
還是因為超薄設計,新款一個USB-A也不留,全都換成小型化高速率的Type-C接口,這模具又能用上十年吧?可是誰家還沒個「老物件」呢?各位做好購買轉接頭或拓展塢的準備吧。
然後,新款的「下巴」上居然把LOGO也取消了!不知道的人會誤以為是山寨iMac吧?不過,慣例應該會附贈信仰貼紙的,到時DIY吧。
散熱性能
19款讓我最不滿的就是散熱問題。可能是因為造型的限制,i9版本在功率全開時,風扇噪音著實不小!比如在用剪輯軟體導出4K視頻,或者3D軟體做渲染的時候,風噪聲大得嚇人!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日常辦公愛奇藝時),也很難察覺到風扇的噪音。
△老款iMac單個風扇就已經很大,但散熱問題依然限制了i9處理器的性能發揮,同時帶來了噪音問題。
M1晶片高集成度、低發熱量的特點,使得新版iMac的主板和風扇體積大幅縮小,所以新款iMac才能做到如此纖薄。
△新款iMac的主板真小啊,目測和MacBook Air的差不多大,畢竟架構是一樣的。
必須要提的是,新款雖然依舊和老款一樣,散熱孔設計在底部,但它是將進氣和排氣孔同時設計在底部,好處是空氣流動更加集中、路徑更短(幾乎沒有通風管道)。而老款則是底部進氣,背面排氣,路徑較長,導致部分用戶出現螢幕下方進灰的問題。當初我也很擔心,好在我聽了蘋果的勸:你們把桌子收拾乾淨點不就行了!快兩年了,還真的一點灰也沒進。
△新款散熱系統
新款的散熱系統不僅高效,而且噪音值非常低,官方說不到10分貝,耳朵幾乎聽不見,但實際情況還不清楚,畢竟風扇離出風口的距離非常近,不過肯定比老款要強得多。總之,這次散熱系統的改造是非常聰明的。
△M1晶片的應用使新款iMac得以瘦身
螢幕變小了
新款iMac採用24英寸4.5K螢幕,比老款的27英寸5K螢幕小了一些。其他方面基本和老款一樣:視網膜技術、原彩顯示、500尼特最高亮度、P3廣色域、10億色彩,並且使用了低反射鍍膜。注意:新老款都標配了低反射鍍膜,抗反光效果更好的是「Nano-texture」納米紋理玻璃面板,21款目前不支持。
△新款螢幕的解析度
老款27吋5K螢幕真的很爽,最大可以實現6400*3600解析度,除了看片更爽,更有利於多任務分屏和大型軟體擴展介面布局。
△老款27吋5K螢幕最大解析度下的「桌面」效果,平時看網頁都不用全屏,左右留白很多。
△老款27吋5K螢幕最大解析度下的「四分屏」效果
雖然新款在解析度方面有縮水,但其實完全夠用。我平時最常用的螢幕解析度是4096*2304,低於5K屏的默認解析度,也比新款更小。因為解析度越大,字就越小,看著就越費勁。
影音功能
聲音比畫面更重要,先說聲音部分。
iMac用來看電影很爽的原因,除了螢幕大,還有就是音響做得不錯,尤其是低音非常渾厚。但用它聽高品質音樂時,就會發現聲音並不通透,舉個例子:正常距離聽《渡口》,人聲和樂器是混在一起,聽不出人的位置,樂器的位置也不是很清晰,沒有脫箱感。即便如此,依舊可以算是很不錯的多媒體音響。
而新款從2個喇叭變成6個,包括兩對可相互抵消多餘震動的低音單元,和一對高音單元,應該有助於聲場的定位,中高音也會更加通透。另外也支持了蘋果最新的「空間音頻」技術,很不錯!
△新款位於左右角落中的六個揚聲器
新款也採用了之前MacBook Pro上的矩陣式麥克風,類似的技術我在大疆Pocket2上也體驗過,效果十分優秀。但如果和真正的錄音棚比,肯定還是會有明顯差距的,因為錄音效果不只是看麥克風,與房間結構、家具布置,甚至電腦的擺放位置都有關係。專業人士應該還是會用專業的麥克風,普通人玩玩K歌、錄個短視頻應該是完全夠了。
這次iMac只給到了1080P攝像頭,解析度真不高,但蘋果「壓榨」攝像頭的本領不是吹的,應該會獲得非常好的動態曝光,即便室內光線不好的情況下,也能拍出畫質比較優秀的畫面,畢竟官方說這是目前Mac產品上最好的攝像頭。可惜的是,依然不支持FaceID(人臉解鎖)!但新版妙控鍵盤上終於有了TouchID(指紋解鎖),也罷!
M1晶片
我在門店體驗過M1的MacBook,其實M1的快主要體現在開機速度,以及大型軟體在處理複雜數據的時候,而且優勢十分突出。平時上網娛樂輕辦公(低功率狀態),並不會覺得M1比同級別的Intel處理器有明顯差距。
新款iMac上可以用iOS的APP了,也就是說,你可以在iMac上用鍵盤玩手機里的遊戲了,但適配效果還是未知數吧?不過「能用」已經是劃時代的進步了。
△iOS的APP可以直接在iMac上運行
另外,M1晶片的macOS,也可以和老款一樣,通過安裝虛擬機,實現與windows共存。其實我現在老款iMac雖然可以直接安裝windows,但還是選擇通過虛擬機,因為我主要是用macOS,為了偶爾用一下windows,還要關機切換系統是在太麻煩,絕大多數功能虛擬機也能用得很溜。
△老款通過虛擬機(VMware Fusion)運行win10,可全屏。
Mac/Mac mini/MacBook/iPad Pro買哪個?
以下是我個人的拙見,僅供參考,歡迎拍磚。
iMac:基本不具備移動性,只適合在家或公司等固定場所使用;替換或新增台式機;視覺影音工作者……iMac是首選。新款都是8GB內存,應該也無法後期增加,沒得選,預算夠就上512G固體硬碟的高配。我的老款也是512G,作為攝影愛好者,平時勤於清理還剩一半空間,要是不及時轉移照片和視頻,很容易爆表,做好買大容量機械移動硬碟的準備吧。
Mac mini:具備一定的移動性,可以把它從公司搬回家;已有顯示器,只對MacOS系統有需求……mini是首選。
MacBook:經常需要移動辦公、經常差旅、租房、學生……可以優選考慮MacBook。
iPad Pro:娛樂為主,也可作為學習工具;經常需要在戶外使用;對螢幕、性能、體驗有極高要求……可以優先考慮它。據說有望支持windows雙系統,搭配鍵盤套可以變成小MacBook。但其實與Mac最大的差異是觸摸屏和那支手寫筆。
總結
M1擺脫了Intel架構後成本大幅降低,加上M1性能上的優勢,再加上蘋果在兼容性、生態鏈、隱私安全上的努力,讓iMac以及蘋果產品越來越有性價比,也越來越年輕化。超前設計思路下,性能和理念都很好,但同時難免給使用老周邊配件的用戶帶來了一些不便。
那些苦等全新iMac的朋友應該可以準備提款了,價格低量又足,「花里胡哨」又強悍,也沒有明顯的短板。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你是否準備購買蘋果「全家桶」,因為如果手機是安卓、筆記本是win、台式機又是iMac,會有很多傳輸、協同上的障礙。另外,M1的機型目前只能用虛擬機運行windows,兼容性和性能發揮不如Intel架構下直接安裝windows好。
△蘋果全家桶(電腦、手機、平板、手錶、耳機)買齊後能享受到最好的無縫交互體驗
看著強大的M1,有些感慨,真心希望我們的國產晶片挺過難關,早日崛起!!
本文經「什麼值得買」社區作者@佛系老司機授權轉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