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課本中看到一句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或許在小的時候不明白這句話背後所蘊藏的含義,但在當今時代,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應該通過華為所經歷的磨難,對這句話有了重新的認識。過去兩年華為經歷的危機和不公,深刻向我們詮釋了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落後是要挨打的。
這裡所說的落後,並不是泛指華為的所有業務,而是單指華為在晶片水平上的落後。因為被製造環節卡了脖子,華為的晶片獲取渠道已經被全面斬斷。這還不夠,為了全面「封禁」華為,對手索性連中芯國際一併「封禁」,直接將中芯國際拉入黑名單。
原本有業內人士預測中芯國際製程會受很大影響,可沒想到通過中芯國際的申辯,對方接受了中芯國際的說法,不僅解封了中芯國際的禁令,而且還對中芯國際成熟的14nm製程予以放行。難道對方醒悟了?但是隨著外媒曝光的另一則消息出現,這件事似乎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般簡單。
據外媒路透社報導,美有兩位議員提出一項新提案,他們又想對晶片出損招,意圖將此前針對華為的禁令範圍,直接擴散至14nm製程技術以下的晶片公司。
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這麼說吧,如果這條提議被通過,屆時華為遭受的一幕將再度重演。此外外媒曝光的晶片限制,這次明顯呈現加強的態勢,這也就意味著,對方這一次的目標也不再只是華為,可能還有中芯國際。
我們都知道,晶片製程是反映一家企業實力的外在表現,比如台積電和三星,5nm製程量產沒有太大問題。反觀大陸最大晶片代工產生中芯國際,7nm製程因為光刻機不到位而無法前進,眼下的最尖端的製程優勢就是14nm。倘若禁令的範圍波及至14nm製程,就相當於14nm製程被完全鎖死了。
至於為何要鎖死14nm製程,有分析師指出,國產晶片目前的晶片供應鏈在完成28nm時沒有太大壓力,但是面對14nm卻不是遊刃有餘。換句話說,這些人制定的新規則有三個目的,一個是想要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時,另一個還想賺取國內市場的大錢,最後還要客觀上打壓先進位程的前進,這一招真的是太損了。
當然了,對於外媒的報導,國內產業鏈人士做出另一番解讀。部分人認為如果這條限制令升級,可能還會影響到更上游的EDA軟體供應,如果對方打的是這個算盤,屆時受影響的將不再是華為,更有可能波及所有的國內晶片設計公司。從這個角度來看,所有涉及晶片軟體的公司也無法倖免,足可見這一招有多損。
雖說眼下半導體行業未來該如何走還沒有明確走向,但當有人提出這類損招,華為其實從現在起就應該早作準備。要知道,華為眼下面臨的問題除了晶片,還有晶片的架構問題。此前ARM宣稱可以給華為供應V9框架,但也被曝出在ARM的備選合作名單中並沒有華為的身影。所以,華為不能把希望全部寄託到其他企業身上。
或許這條限制令不會生效,但對於華為乃至整個國內半導體而言,這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落後是要挨打的,對方看似是針對華為或者部分國企,可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打壓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崛起。
顯而易見,想要擺脫任人宰割的局面,實現產業鏈的自產自研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