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景:繁忙的介入手術日,正好你值班,手術一台接著一台,主任和主治醫們都在台上做手術,你在忙著開醫囑,完善術前準備和術後治療。或者,當所有手術終於都做完了,處理完所有醫囑,你終於有時間坐下來休息。

突然,值班手機響起,值班護士告訴你,XX床患者又心絞痛了……於是你在疲憊的腦海里搜尋記憶,XX床不是今天剛做完介入,放了支架嗎?為何又心絞痛了?你該怎麼做……

作者:Myelin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並不少見!18%~34%的PCI術後患者出現心絞痛

實際上,這類患者出現的心絞痛屬於一類特殊的情況,並且有專業的名稱,即PCI術後心絞痛(Post-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gina),其流行病學、病理生理機制及治療方法均與術前發生的心絞痛存在很大的差異,有時甚至比術前心絞痛更加兇險。因此,切不可認為做完了PCI、放了支架就萬事大吉了,不能忽略術後患者的心絞痛症狀,更不能只對患者採取安撫措施,甚至置之不理。

不同研究報導PCI術後心絞痛的發生率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表明,其發生率高達18%~34%,可見,放完支架後仍有心絞痛並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

...

圖1 不同研究報導PCI術後心絞痛發生率

介入術後心絞痛,原因何在?

支架放了,為何還有心絞痛?那放支架的意義何在?我想,這也是困擾許多年輕醫生的常見問題。

遇到這類患者,首先還是應當從胸痛症狀的鑑別診斷入手,逐一排除可能引起胸痛症狀的常見原因(表1)。

表1 胸痛的常見病因

...
...

圖2 胸痛的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病因

當然,面對一名剛做完冠脈介入的患者,冠脈相關的病因是首先需要警惕的病因,這些病因大多與手術操作相關,也是其中最嚴重的類型,處理不及時可能致命,因此非常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說一說,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2 介入術後心絞痛的冠脈相關病因

...
...

圖3 介入術後心絞痛的冠脈相關病因

面對PCI術後心絞痛,值班醫生怎麼辦?

PCI術後心絞痛並不少見,且病因複雜,作為一名隨時被呼叫的一線值班醫生,如何評估病情,在複雜的病因中抽絲剝繭,化險為夷呢?下面有幾個建議供參考。

1.勤做心電圖

心電圖是反映心臟或非心臟疾病最常用的檢查手段,也是一名值班醫生最容易獲取的檢查方法。對於一名反覆發作心絞痛的患者,心電圖檢查尤為重要。

千萬不要認為入院後已經有圖就不用再做了!在心絞痛發作時及時記錄,並與之前的心電圖進行對比,常可鑑別引起心絞痛的許多病因

2.及時複查心臟標記物

雖然PCI術後大部分患者的心臟標記物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高,給結果的判讀帶來很大的干擾,但對於多次發作心絞痛的患者,應及時複查心臟標記物,並進行動態觀察。

根據最新指南,對於術前心臟標記物(肌鈣蛋白,cTnT或cTnI)正常的慢性冠脈綜合徵(CCS)患者,若PCI術後複查時超過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應警惕PCI相關心肌梗死的可能

3.治療方案是否合理?

冠心病患者二級預防治療非常重要,對於已置入支架、明確的冠心病患者,規範的藥物治療非常重要,包括足量的抗凝/抗板治療、調脂治療、減慢心率治療(目標心率應控制在55~60次/分)、降壓治療等。因此,應仔細分析患者的術後醫囑是否合理,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依從性。

4.如何緩解心絞痛?

在分析原因之外,及時緩解患者的心絞痛症狀同樣重要。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案包括β受體阻滯劑,用於控制心室率和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對於β受體阻滯劑不耐受,或者應用目標劑量的β受體阻滯劑後靜息心室率仍大於70~80次/分的患者,可考慮使用伊伐布雷定

其他常用的緩解心絞痛的藥物包括硝酸酯類藥物、曲美他嗪、氨氯地平、尼可地爾和雷諾嗪等。其中,靜脈硝酸酯類藥物在處理急性心絞痛時應用最為廣泛,而對於緩解血管痙攣性心絞痛則首選維拉帕米等鈣離子拮抗劑。

5.及時呼叫上級醫生

要不要呼叫上級醫師,也是困擾許多值班醫生的一大問題。因為一個「單純」的心絞痛症狀就呼叫,會不會太隨意了?如果沒呼叫上級醫生,萬一病情不是預想的那樣,怎麼辦?

個人認為,冠心病患者病情發展迅速,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病情迅速惡化。在評估完上述病因並做完簡單的處理後,對於自己把握不準的情況應及時呼叫上級醫生,甚至向當日手術醫生匯報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再次上台,複查冠脈造影,並進一步處理。

總之,對於冠心病,做完PCI,不等於就把疾病放進了保險柜。病情的進展瞬息萬變,PCI手術既可以緩解心絞痛,也可能是導致心絞痛的誘因。在節奏緊張的介入手術日,如何處理好這一常見問題,既需要對病情的充分了解,也考驗值班醫生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參考文獻:

1. De Luca L, Rosano GMC, Spoletini I. Post-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gina: From physiopathological mechanisms to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Cardiol J. 2021 Apr 12.

2. Cruz Rodriguez JB, Kar S. Management of Angina Pos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urr Cardiol Rep. 2020 Jan 21; 22(2): 7.

3. Crea F, Bairey Merz CN, Beltrame JF, Berry C, et al. Mechanisms and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angina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Eur Heart J. 2019; 40(29): 2455-2462.

4. Niccoli G, Montone RA, Lanza GA, Crea F. Angina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need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t J Cardiol 2017; 248: 14–19.

5. Fanaroff AC, Kaltenbach LA, Peterson ED, et al. 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Angina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sights From the TRANSLATE-ACS Study. J Am Heart Assoc. 2017; 6(10): e007007.

6. Heerajnarain Bulluck, Valeria Paradies, Emanuele Barbato, et al. Prognostically relevant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injury and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a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ESC Working Group on Cellular Biology of the Heart an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EAPCI).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May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