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業

8月11至12日,2022年國際現代化中醫藥及健康產品會議(ICMCM 2022)在香港召開。會議由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聯同香港貿發局及八大科研機構攜手舉辦,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本次會議以「中藥創新藥物研發及臨床研究」為主題,邀請了包括中國醫學界泰斗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7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知名專家和行業翹楚擔任演講嘉賓,交流探討當前最新中醫藥臨床研究經驗和科研成果,分享成功案例,並對未來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浙江天皇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立鑽先生應邀出席會議並發表了演講。

現刊發陳立鑽在這次會議上的發言全文,與讀者分享——

《鐵皮石斛與弘揚發展中醫藥文化》

——陳立鑽

鐵皮石斛是浙江天台的道地藥材,具有滋陰清熱、益胃生津、養肝明目、補五臟虛勞,益精壯骨、安神定驚、輕身延年,養顏潤膚等功效,自古有「救命仙草」之美譽,被歷代皇家列為貢品。

人吃下五穀雜糧,轉化為津,津化炁,炁化神,上津為清,下津為濁,人的精、炁、神的基礎物質是津液,鐵皮石斛能養胃生津,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健康之源。

我原本是浙江天台山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赤腳醫生」,遇到高熱、垂危的病人,常用鐵皮石斛煎汁救治。當時野生的鐵皮石斛數量非常稀少,已被列為瀕危野生植物種類。日本在1932年就開始研究人工培植,中國許多科研院所從1970年開始研究培植技術,均無結果。我憑著一個農民的直感和執著:哪有山上的花草種不活的道理!1986年我開始上山種植,反反覆覆,歷時八年,終於掌握了它的「生存密碼」,摸清了一些品性,開展大面積仿野生種植。經國家權威機構測定品質與野生無異。總算沒有白辛苦,總算保住了這味中藥的根脈。

我不是學者,也不是專家,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從種植到加工,成了製藥商,鐵皮石斛花了我一生的精力。今天就從這個角度,談談這幾十年來對中醫藥文化一些粗淺的理解和體會,對弘揚與發展中醫藥文化談談個人樸實不成熟的設想。

中醫中藥的核心在「道」,弘揚發展中醫中藥要懂「道」,要講「道」才能得「道」。道家思想是中醫的理論基礎。十道九醫,歷代高道必是名醫。依「道」而行,得「道」而發。只有做到這樣,發展中醫藥,才有希望。「道」既是規律,也是方法、規矩,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道」講陰陽,無陰不長,無陽不生,交通成和,萬物化生。中醫也講陰陽,中醫更講究陰陽五行、四季八節的變化。春風自下而上生,夏風橫行空中長,秋風自上而下收,冬風颳地而行藏;這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永恆的自然規律。人類就是地球中的一個物種,與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中醫藥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與自然災害、疾病作鬥爭,不斷探索總結,形成的系統醫藥哲學理論、經驗和方法。現代中醫的衰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人在中藥材的種植與加工中違反了「道」,違反自然規律,導致中藥材的質量下降,失去療效,所以講「中醫亡於中藥」。藥材是中醫的根本,是中醫的生命,對於傳統中藥材而言,只有讓它的藥效發揮到極致,才是對中醫中藥最好的傳承與弘揚。

一、鐵皮石斛的栽培

從種植鐵皮石斛的角度講,依「道」而行,就要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野生鐵皮石斛是一個區域性、規律性很強的植物,對生長小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在浙江,不是每座山的陰面都有生長,山頂上、半山腰、山腳下長的各不相同。就生長基質而言,鐵皮石斛一般都在岩石上附生,極少看見長在樹上的,在歷代的《本草圖經》和《本草綱目》也是如此記載的,長在石頭上的為鐵皮石斛,長在樹上為木斛,兩者的生物屬性和藥用價值都有很大差別。還有種植時間長短不同,採收的季節不同,有效成分的含量就不同,藥材的炮製工藝、炮製的方法不同,藥用價值也不同。作為中藥從業人員,我們就要不斷研究,掌握藥材生長的生物屬性,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按照藥材的習性來栽培加工利用,千萬不要為了單純追求一時的經濟利益而改變它的生長環境、生長方式和加工方法。中藥不是蔬菜,只要口感和無毒就可以了。作為藥用,必須追求療效,才有它的價值。一味好的中藥材,它的核心就是療效,安全有效,才有永恆的生命力,千年之前有效,千年以後也有效。前些年,全國各地種植鐵皮石斛非常火熱,大家種植的時候各顯神通,各種種法都有,亂施農藥化肥。我一直堅持以上觀點在呼籲。現在,多少人因為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導致血本無歸,這些教訓是非常慘痛的。目前,鐵皮石斛的國家藥材標準已經有了,這有利於整個行業有序健康發展,但是對於鐵皮石斛的研究與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自古以來,鐵皮石斛是一味好藥材,一個好的品種,保護與開發僅靠幾個人、幾個企業是不夠的,只有靠廣大種植戶、廠家、商家、消費者、管理部門等整個社會力量共同努力,最終才能實現。只有這樣才能為大眾健康提供真正有品質、有療效的產品。

二、鐵皮楓斗顆粒的應用研究及境外註冊上市

我種活鐵皮石斛只用了八年,保持品質、開發利用好鐵皮石斛卻要傾畢生精力,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就像其他幾大「仙草」一樣,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拓展、深化、利用它的藥用價值。

眾所周知,萎縮性胃炎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基本上沒有什麼能夠對症起效的藥。《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鐵皮石斛有「厚腸胃」的作用,在臨床的運用中也有反饋,鐵皮石斛產品對萎縮性胃炎有療效,但缺乏系統的理論實證。我萌生了破解這一難題的念頭。

我從2004年開始,著手「鐵皮楓斗顆粒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課題研究,到2015年做了二期臨床試驗,花了幾千萬,要繼續進行,還得再投入幾千萬,且要冒著失敗的風險,很多專家和相關人員都勸我放棄。但我不能簡單計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去探索藥品對疑難疾病的功效,不去挽救病人的苦痛。有療效,我當然應該去研究,這才無愧於我的初心,就象當年上山種「仙草」一樣執著自信,堅持、堅持、再堅持,決不能半途而廢。該課題被列為2016年國家新藥創新重大科技專項。目前,在全國32家三甲醫院做完660例三期臨床雙盲試驗,已進入資料整理覆核階段,預計年內能結題,如果能夠達到預期目的,將破解萎縮性胃炎的世界性難題。

鐵皮石斛是個和平通補的好品種,這一點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幾十年來,客戶的反饋讓我更加堅信這一點。它應該能夠像青蒿素一樣承載中醫中藥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1998年我公司鐵皮石斛產品在泰國註冊藥品銷售,2005年開始啟動香港註冊工作,歷經13年的努力,公司的中成藥立鑽牌鐵皮楓斗顆粒,通過了香港藥品註冊,是目前僅有在香港註冊成功的浙產中藥。讓鐵皮石斛這一中華瑰寶福澤世界,這也是我作為一個中國製藥人為弘揚發展中醫藥文化盡了一份綿薄之力。

三、中醫藥古典寶藏及共富新路

弘揚中醫藥文化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挖掘、搶救、整理中醫藥典籍。屠呦呦受葛洪《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 絞取汁」啟發,研究提取青蒿素成功而獲獎,挽救世界上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中醫藥成為防控新冠肺炎的「奇兵」,是世界疫情防控的亮點。這些事實,重新證明中醫藥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世界的認同,「中醫藥」成為全世界的熱門話題,古老的醫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我從小酷愛古醫書古藥書,當年,受《本草綱目》記載鐵皮石斛「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的啟發,出於謀生的需要,走上鐵皮石斛栽培開發利用之路。從業之餘,我見到古醫藥書就愛不釋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我收集積累了一大批古醫書、古藥書。我們浙江有大力發展中醫藥的基礎,浙江人歷來講究耕讀傳家,特別是南宋偏安江南以後,浙江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觀念影響,產生了一批文人兼名醫的文化人,保存、編著、傳承一大批中醫藥典籍,這些典籍中浩如煙海的古老配方,祖傳經驗方,潛藏著巨大的開發價值。我所開發利用的鐵皮石斛只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藥典里的九牛一毛。我想在有限的人生歷程中,發揮自身的餘熱,願意無償提供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典籍,供廣大有志之士探索研究。同時,計劃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與國內外一流的中醫藥院校合作,創辦傳統的純中醫院,誠邀國內外有識之士參與。

近幾百年來,西方科技發展,以治為主的西醫傳入中國以後,特別是近現代戰爭治療傷員需要,以及青黴素等一批療效快治「疾」類西藥的使用,中醫藥逐步衰落。要發揚光大中醫中藥,首先要岀台好的政策措施,有好的政策,相信這些「古典寶藏」一定能為中醫藥的振興做出巨大的貢獻。當務之急要鼓勵收拾散失在民間的古醫書、古秘方,特別要搶救兒科、婦科、老年病、瘟疫、脈診、辨舌廣驗、養生術等。組織力量集中精力搶救、修復、研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普及創新運用。這些典籍千萬年來穿越時空,歷盡滄桑,留存至今,足以證明它有科學的內核,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它見證了往日的輝煌,必將在今後醫學科學發展歷史上譜寫出新篇章。中醫發展了需要中藥材,中藥材的種植又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山區農民的增收,為解決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富裕多一條新的道路。

四、中醫藥文化養生與文化自信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融入百姓的飲食起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貢獻。中醫藥學還與中國傳統的哲學、倫理、天文、地理、自然、生物、心理等學科緊密聯繫,是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綜合學說。以《黃帝內經》為例,它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基礎上,整體系統地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歷來被醫家和學者奉為寶典。《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論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其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屑,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這些堅守正氣、清心寡欲、生活樸實、不圖虛名、淫慾不惑、一身正氣、邪從何入、病安從來的「德全不危」的養生理論,也是一個人保持道德健康的基本要求。《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告訴人們:如何適應四季天氣和自然環境變化,按人體的生理規律做好養氣養生。最後的結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既道出了防病與治病孰輕孰重的關係,進而引申到社會管理治亂與治未亂孰輕孰重的問題,這就是「上醫醫國,其次疾人」之道,中醫理論也是社會治理的良方。

中醫藥文化是治人哲學,中醫中藥和西醫西藥誕生於兩個完全異質的文明系統,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哲學觀念上,中醫以藏象生理學、氣血、經絡和腧穴作為基礎科學,以宇宙運行,四季八節、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十二時辰、天人合一等道學準則和理論為基礎。堅持整體論,以人的整體作為研究對象,並認為不能把現象簡單理解為其各個部分及功能的線性疊加,在診斷治療方法上講究望、聞、問、切,用藥物辯證論治調理身體,診斷上人分種群、地域、男女、年齡、季節個體等差異。有對症不對病,有異病同治,對醫生個人的行醫經驗依賴性較高。中醫要求對傳統文化知識面很廣很深,主要對生命的敬畏,對健康持久的守護。用藥對品種的純正,道地藥材採收時間、炮製工藝、藥性、歸經等要求極高,是經過千百年時間總結出來的,不變與變都是永恆的。

西醫以解剖、生理、病理,以還原論觀點研究人體的生理現象與病理現象,以解剖學、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作為基礎學科。中醫和西醫在思維方式上、語言表達上完全是兩個學科,兩個語言表達方式。西醫則更多以客觀的檢查,強調利用化學藥物、手術治療,對病的歸類無差異化,形成了一套可供大規模可複製可推廣的流程與標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漢、唐的強盛不僅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而且具有博大的文化氣象,有些沿用至今。中華優秀文化,千百年來遭受種種磨難。如今,文化要強盛、要自信、要輸出,亟待弘揚傳統優秀文化。要從國人開始,進行全面系統的傳統優秀文化教化。國人的言行有教養、自尊自信,值得世界各民族發自內心的敬重、佩服,自然能收到「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效果。文化對內有生命力,對外有感染力,對他有用的才有價值。為什麼國人從小要學英語?當年英國以先進的科技突破帶動其經濟和軍事的強大,使它從一個濕冷、偏僻的群島國家變身為日不落帝國,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她的語言、文化、制度、信仰、價值觀、教育模式改造影響整個世界。近二百年來,西方的科技進步了,有用啊!我們要學他,那就得從語言開始。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在哪裡?是大健康,健康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中醫藥文化是有效保持身心健康的理論和方法,它超越國家、宗教、政黨、階級,自然能為各國所接受。如要了解他,自然要學中文。中華民族要復興,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讓世界了解中國,要發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就要介紹中國古人幾千年積累起來的智慧,供世界共同探索實踐,中醫、中藥、中餐、中文是傳統文化,是傳播大健康最有效的載體。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