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連續多年奪走無數國人性命,被列為台灣10大癌症之首,若有相關症狀或遺傳病史還是盡快就醫檢查比較好。今年70歲的資深女星施心慧在18年前確診大腸癌3期,癌細胞一度擴散到子宮及卵巢,所幸開刀治療後恢復健康。
翻攝自施心慧臉書,下同。
根據《自由時報》、《東森新聞》報導,施心慧當年身為《群星會》歌手紅極一時,事業高峰期一個晚上就進帳逾7萬元,還曾經體驗過「睡在紙鈔上」的奢華。不過飛黃騰達的施心慧後來遇上人生低谷,投資失利賠了2千萬,丈夫還跨越婚姻界線在外生子,在辛酸的深淵中苦撐20多年。
18年前施心慧檢查出大腸癌,原本擔心癌細胞已經往肝、腎、脾臟擴散,差點要裝人工造口,所幸開刀時發現僅影響到卵巢及子宮,算是第3期,手術切除了部分直腸和大腸。手術順利完成,讓施心慧感謝上帝保佑。經歷過7次化療也打了1支新藥,療程結束後施心慧表示沒在管了,15年過去身體狀況相當不錯。
日前施心慧前往中視領取「中華民國關懷演藝人員基金會」中秋禮券,透露目前身體無恙,除了膽固醇較高之外,其他沒什麼問題。施心慧表示因為以前營生意慘摔一跤現在不想再嘗試,不過目前日子過得愜意,也有在開班授課。
平常要如何檢視自己有沒有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呢?醫師根據多數病患的症狀,說明如何判斷血便和不同腸癌的病徵,呼籲民眾預防勝於治療。
綜合《ETtoday新聞雲》、《TVBS》等台媒採訪報導,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醫師表示,很多病人常會將腸癌的血便誤以為是痔瘡,因此延誤治療時間。糠醫師說明,「血便」或「大便習慣改變」皆為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如果發現便便有血,可以透過顏色深淺判斷,「痔瘡是大便完才流血,血便是糞便會混一些暗紅色的血」。糠醫師解釋,若大號看到「鮮紅色」的血比較可能是痔瘡;腸癌引起的血便常呈現「暗紅色」。
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unsplash。
糠醫師指出,因位置不同腸癌可分為3類:「右側大腸癌、左側大腸癌和直腸癌」,這3種癌症的病癥也不太一樣。右側大腸癌主要會出現「腹痛」,也有體重變輕、腹脹、貧血等狀況。左側大腸癌以「排便習慣改變」較明顯,並伴隨腹痛和直腸出血。直腸癌以「月工門出血」為主,次為大號習慣改變、糞便變細,也可能因為腫瘤壓迫導致病患常有想上大號的感覺卻上不出來。
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unsplash。
糠醫師提醒,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就醫的治癒率越高,「一、二期治癒率達80%~90%,三期降到50%、四期降到10%」,建議發現大號出血、有家族病史及50歲以上民眾定期檢查糞便潛血及大腸鏡。國民健康署其實有提供癌症篩檢補助,50歲至74歲國人每2年可篩檢一次大腸癌。身邊有50歲以上的親友嗎?記得提醒他們定期檢查!
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x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