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明白要給毛孩子們驅蟲,可是一些小細節沒有注意到,反而得不到最佳的驅蟲效果。為什麼驅蟲效果不好?4個寵物驅蟲細節要知道!
1、體外驅蟲與洗澡沒有間隔合適的時間
驅蟲藥一般分為3種:口服、外滴、佩戴。部分需要外滴、佩戴的驅蟲藥,是需要皮膚吸收藥物成分,部分藥物儲存在皮脂腺內,部分經皮吸收後進入血液循環,再進行各器官分布,達到驅蟲的目的。
如果家長給寵物使用外滴驅蟲藥後沒間隔多久,就洗了澡,藥物的成分也會隨之流失一部分,從而影響驅蟲效果。
最保險的方式就是:使用外滴的驅蟲藥後,3天左右不要給寵物洗澡。
2、使用方式不恰當
大部分外滴的驅蟲藥,需要扒開頸部的毛髮後,滴在皮膚上。如果這一步沒有充分露出皮膚,大量的藥物滴在了毛髮上,藥物接觸不到皮膚,未被皮膚吸收,也會影響藥效。
還有的家長把外滴的驅蟲藥點在毛孩子可以舔舐到的位置。藥物還沒吸收,就被毛孩子舔得乾乾淨淨。
面對挑嘴的毛孩子,讓TA把口服驅蟲藥吃進去可是一個大工程。現在大部分的口服驅蟲藥,都做得適口性比較好,讓狗狗吃下去通常沒什麼難度。可是部分挑剔的小貓咪,你以為驅蟲藥吃進去了,但是之後變成了滿口的泡沫吐了出來,實際服用藥量自然就不足。
所以對於餵藥難的孩子,還是用肉泥類的零食把藥包裹在中間,保障它們完全吃進去,或者採用專門的餵藥器,也可以請醫生協助。
3、驅蟲周期不合理
在寵物醫院經常碰到一種情況:毛孩子腹瀉就診,檢出蛔蟲感染。主人不理解:寵物驅過蟲啊,為什麼還會感染?
經過仔細地詢問,才知道寵物上次驅蟲已經是1個月以上,甚至是3個月以上了。
因為不同驅蟲藥,代謝的時間不同;不同的寄生蟲,生活史(生長發育的過程、規律)也不同。
比如狗狗吞食了蛔蟲的感染性蟲卵,在3~4周的時間,就能發育為成蟲。而跳蚤的蟲卵,在適宜的環境中可以存活6個月以上。
所以有的驅蟲藥需要每月1次,有的需要3個月一次。具體的使用的頻率,要根據藥物的說明書,進行合理使用。沒有遵循合理的使用時間的驅蟲=沒有驅蟲。
4、不看驅蟲譜,盲選驅蟲藥
雖然用法相同,但是不同的驅蟲藥,驅殺的寄生蟲卻有所不同。比如同為口服的驅蟲,有的能驅殺絛蟲,有的重點驅殺蛔蟲;同為外滴的驅蟲藥,有的可以驅殺蟎蟲,有的能驅殺蜱蟲。
所以家長需要根據毛孩子的生活習慣、外界環境綜合選擇驅蟲藥,比如有吃肉食習慣,經常去草地樹林玩耍的狗狗,就要重點驅殺絛蟲、蜱蟲。
萬能的答案:諮詢在線寵物醫生
家長可以告訴醫生,寵物年齡、品種、免疫情況、病史、生活和飲食習慣,還會結合最近哪種寄生蟲病有高發趨勢,幫助選擇您選擇一款最合適的驅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