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中醫嗎?關注張景明教授,每天分享中醫乾貨!

今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易經》中把「九」稱為陽數,而九月九日,兩九相疊,意為重陽。

自古,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詞不少,最著名的要屬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西京雜記》卷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可見,古時重陽節插茱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呢!

在中藥當中,被稱為茱萸的有「山茱萸」和「吳茱萸」這兩種,那這裡插的到底是哪一款?

今天,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兩味藥吧!

山茱萸,可以補益腎精,又可以助腎陽,陰陽雙補

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質潤,溫而不燥、補而不峻,既可以補益腎精,又可以助腎陽,陰陽雙補,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入藥一般用的是山茱萸的皮,又叫山萸肉。

針對肝腎虧虛導致的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可以用山萸肉和熟地、山藥配伍,共同滋補肝腎之陰。在這三味藥的基礎之上,若再加上茯苓、澤瀉、丹皮,就是治療肝腎虧虛的基礎方「六味地黃丸」。

另外,山萸肉溫補、酸澀收斂,除了補腎精,還可以固精縮尿,在補益之中具有封藏之性。

針對腎精、腎氣虧虛導致的遺尿、尿頻,應當收斂、固澀,可以用山萸肉和沙苑子、覆盆子配伍。

吳茱萸,可以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可以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有小毒。

吳茱萸性熱燥裂,與溫補脾腎、澀腸止瀉的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即「四神丸」專治脾腎陽虛引起的五更瀉。需要注意的是,吳茱萸大熱,陰虛內熱忌用,孕婦慎用。

另外,針對脾胃虛寒、脾腎陽虛導致的口舌生瘡,可以取適量吳茱萸研粉,調成糊狀,貼於腳心湧泉穴,引火歸元。

張景明教授認為:深秋季節,即將迎來冬季。秋天主收斂,要養陽氣的收,山茱萸補肝腎、收澀固脫,深秋宜用收斂腎陽的山茱萸。

另外,冬養陽氣的藏,陰陽互根互用,要藏於陰中;且冬主腎臟。山茱萸補益肝腎,與即將到來的冬天相匹配。日常用山萸肉泡水喝,既補益肝腎,又滋陰。

從產地來看,吳茱萸生長在吳國一帶,山茱萸生長在丘陵地帶,為山西、陝西、河南的道地藥材,王維詩中的山東指的是華山以東。綜合來看,詩句中的「茱萸」,應該是山茱萸。

不過,不管插的是哪種,對於我們來說,認識了兩味中藥也很不錯啦。

重陽佳節,秋高氣爽,去登高望遠、賞菊嘮嗑,頤養身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