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胃一直不好,泛酸燒心已經快有十年之久了,而且還會返食,飯後經常像牛反芻那樣把食物返出來,十分影響生活。一開始,老李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只是發現有輕度食管炎,醫生開了一些藥,但老李總是時吃時不吃。
今年七月份,老李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又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結果發現炎症已經轉為D度(重度)食管炎,且從普通的慢性食管炎轉為癌前病變狀態,離食管癌非常近!
本是小小炎症,結果卻拖成了癌前病變,甚至有變成癌的風險,這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炎症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難道都會發展成癌症嗎?
一、身體為什麼會出現炎症?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遭遇炎症,但是很少有人追根究底,炎症其實不是一種疾病。
炎症,指的是人體遭遇某種刺激或損傷,為了進行防禦進行免疫反應時的病理過程,這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由於炎症的發病因素和持續時間長短不一,臨床上將其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其中急性炎症往往有腫、熱、紅、痛等典型症狀,還可能引起白細胞增多等全身反應;而慢性炎症缺乏典型症狀,易反反覆覆,對患者的影響更持久。
炎症的影響因素眾多,比如: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因子;外傷、高低溫度、放射性和紫外線等物理因子;強鹼、強酸、甲醛等化學因子;生物製劑和藥物等。此外,菸酒、肥胖、精製穀物、高糖、反式脂肪、紅肉、熬夜、不良情緒等也是「加強」炎症的風險因素。
二、炎症會發展成癌症嗎?
炎症雖然看起來症狀輕微,似乎對健康影響不大,但是慢性炎症卻一直是醫學界公認的癌症風險因素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曾在報告中指出:病毒和細菌感染導致了全世界六分之一的癌症。而這些感染,多數就是我們俗稱的「發炎」。
慢性炎症會損傷細胞,而修復再生則需要細胞增殖,而細胞增殖又要以細胞分裂為前提。在這個反反覆覆的過程中,細胞分裂越多,DNA複製出錯的機率就越大,癌細胞的產生機率也被增加。異變的癌細胞會抑制免疫清除功能,若微小癌細胞日積月累集結成團,就會形成惡性腫瘤。
目前醫學界明確的具有高風險癌變的炎症有5種:
1、結直腸黏膜慢性炎症
腸炎並不是百分百會發展為癌症,但結直腸黏膜慢性炎症的癌變風險較大。
研究發現,結直腸黏膜慢性炎症,有可能造成黏膜隆起病變,醫學上叫做結直腸息肉、腺瘤,在致癌因子或其它刺激下,可能發展為癌症。
因此,要及時就醫,定期觀察隨訪,防止癌前病變向癌進展。
2、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常見的癌前病變,若伴隨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癌變機率會更高。
數據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5~10年癌變率3%~5%;10年以上10%;輕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率2.5%~11%;中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率4%~35%;重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率10%~83%。
目前沒有直接藥物可以預防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但是,通過及時切除高危的癌前病變、及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定期複查胃鏡等手段,可以起到預防胃癌發生的作用。
一般建議,萎縮性胃炎不伴腸化生和異型增生者可每1~2年作內鏡和病理隨訪;若有伴腸化生、異型增生患者,則應該縮短複查時間,可每3-6個月隨訪一次,必要時可以進行手術治療或內鏡下局部治療。
3、慢性病毒性肝炎
數據顯示,我國B肝病毒感染者約8600萬人,C肝感染者約1000萬人,每年近33萬人死於B肝或C肝感染導致的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
預防病毒性肝炎,最好在適合年齡接種肝炎疫苗。若確診肝炎,就要積極治療,控制攜載量。生活中注意飲食和防控,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要積極治療。
4、HPV感染導致的宮頸炎症
衣原體、淋球菌等引起的宮頸炎沒有癌症風險,而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宮頸炎,如果不加以治療,有可能在8-10年內發生癌變。預防宮頸炎要注意HPV防控,平時注意衛生,性生活也要警惕,高危人群定期篩查。
5、慢性胰腺炎
醫學調查發現,胰腺癌患者中有胰腺炎病史的占80%。慢性鈣化性胰腺炎、家族性胰腺炎等慢性胰腺炎要格外警惕。
想要預防胰腺炎,就要注意避免暴飲暴食和菸酒,同時注意飲食,合理用餐。
三、炎症的傷害或可伴隨一生
除了潛在的致癌風險外,研究發現,人體內發生炎症,可能會增加全身性疾病的發生概率,包括但不限於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哮喘和退行性關節炎等,同時還與加速衰老、壽命減少有關。
更有研究發現,炎症造成的傷害或可伴隨人的一生。
2022年,醫學刊物《Cell Stem Cell》上發表了德國海德堡德國腫瘤研究中心Michael D. Milsom團隊完成的一項研究,該研究通過深入研究炎症過程中,小鼠體內炎性因子、血細胞和造血幹細胞等一系列複雜變化來探討小鼠年輕時遭遇的炎症對老年時生物功能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年輕小鼠受到炎症刺激後,造血幹細胞會喪失一部分自我更新能力,這種損傷在12個月內不可恢復,後續短時程功能會得到恢復,但是長時程功能仍有缺失,因此損失不可逆轉。
同時這種缺失也將影響子代造血幹細胞的能力,由此可見,青、中年時期,即便是偶爾發炎,其損害也可能伴隨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及時治療,就可以讓短時程細胞功能得到恢復,從而將損傷控制在最小範圍。當然,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儘量降低炎症風險。
四、食物消炎靠不靠譜?
在提及預防炎症時,醫學指南常常會給出飲食方面的建議,食物和炎症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食物能不能消炎呢?
首先,飲食與慢性低度炎症息息相關。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王昆解釋:人體在攝入食物後,腸胃消化食物的過程會產生一些炎性物質,尤其是在攝入高糖、低膳食纖維、高飽和脂肪、高熱量、紅肉和加工肉等食物後,炎性遞質的過度表達會增加炎症風險。因此這類促炎食物要儘量少吃。
其次,食物確實有可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消除炎症的效果。這是因為某些食物含有一些具有抗炎作用的成分,比如:ω-3多不飽和脂肪酸、胡蘿蔔素、鎂元素、兒茶素、多酚類物質等等。因此建議大家日常可以多喝茶、多吃胡蘿蔔、柑橘、南瓜、蘋果等蔬菜瓜果、未經加工的五穀雜糧也不錯。
不過,食物只能起到輔助消炎的作用,光靠飲食預防、消除炎症是不夠的,重要的還是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炎症進行控制、治療,阻止其癌變發展。
總結:炎症看起來微不足道,似乎不足以影響健康狀況,但是一旦從急性炎症,拖成慢性炎症,就有可能增加癌症風險,這種隱藏的危險往往是最致命的。希望大家都可以重視炎症,如果發現要積極治療,尤其是和癌症相關的慢性炎症,一定要全面檢查,排除風險。
參考資料:
[1]《哪些不起眼的「炎症」,會發展成癌症?》.生命時報.2022-05-24
[2]《抗炎飲食走紅,但給身體消炎光靠吃還不夠》.科技日報.2022-02-17
[3]《這7種炎症可能成為癌症幫凶 「趕跑」炎症需要這樣做》.新華社.2018-05-3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