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7日至23日是今年的中國鎮痛周。專家建議,疼痛不應該「忍」,因為疼痛往往是身體發出的「報警信號」,提示可能存在傷病,而有一些疼痛本身就是疾病。

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疼痛科主治醫師謝亞辰介紹說,在醫學上,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為近期突然發生且持續時間較短的疼痛,常為許多疾病的一個症狀,與手術、創傷、組織損傷或某些疾病狀態有關。尤其急腹症、劇烈外傷性疼痛等,根本不存在「忍」的問題,疼痛可能是一個預警信號,提示你快速就診、治療。

慢性疼痛持續反覆時間長,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續。骨關節炎、頸肩痛、腰痛、頭痛、癌痛等,均是常見的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人口老齡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以及合併慢性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是引起疼痛疾病持續增加的因素。

4月10日,上海國大藥房南京西路店員工梁婷婷在店內為顧客挑選藥品。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面對疼痛,部分患者存在一些認知上的誤區。

誤區一,身上出現疼痛馬上吃止痛藥。

危害:掩蓋病情,尤其是兇險的危急重症如心絞痛、心肌梗塞、主動脈夾層破裂、急腹症等。正確方式:出現不明原因疼痛及時就醫,在排除危急重症前提下,針對病因合理治療。

誤區二,得了慢性痛,不痛時不吃,痛時才吃止痛藥。

危害:慢性疼痛需長效鎮痛時,不遵醫囑停藥,不能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可致疼痛控制難度加大,進而導致抑鬱、功能受損、體重降低、睡眠障礙等。正確方式: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服藥。

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天鄉路社區居民家中,家庭醫生在詢問居民近期的身體情況(2022年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除此之外,常見的誤區還有,認為一旦吃上止痛藥,就會產生依賴,得一直服藥。專家表示,服用止痛藥的目的是合理控制疼痛達到患者耐受的水平,從而保證睡眠,穩定情緒,促進機體修復,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在小量開始、晚上開始、逐漸加量、逐漸減量的用藥原則下,是可以逐漸過渡到停藥的。

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疼痛科主任王伍超還特別提醒了關於帶狀皰疹的認知誤區,部分患者認為這是皮膚病,選擇去皮膚科就診。王伍超說,正確的做法是及時到疼痛科就診,給予早期、足量、足療程的抗病毒治療,以及鎮痛、營養神經、穩定神經電活動、改善神經血供的綜合治療,預防後遺神經痛的發生。

專家還建議,頭痛、神經痛、骨關節痛、軟組織疼痛、癌性疼痛等患者,也應及時到疼痛科進行治療。

記者:谷訓

報導員:王瓊、王奕璇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