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鴿事業的發展,信鴿放飛千公里已習以為常。但是,信鴿從異地遠航歸家,它們是怎樣知道歸家方向,又是如何定向的?這仍是一個懸而未揭的謎。本文在鴿子歸家行為的基礎上,提出對遠航導向的看法,以求大家商討。

信鴿的歸家行為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反射活動的表現。探討鴿子的歸家行為,離不開對鴿子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研究,但不應超越其神經系統的發達程度。

鴿子的大腦發達,但並不是大腦皮層發達,而是紋狀體高度發達。紋狀體除新紋狀體外,新增加了上紋狀體。

實驗證明,上紋狀體是其複雜的本能和「智慧」的中樞。切除鴿子的大腦皮層,對其沒有什麼嚴重影響,而切除上紋狀體,則正常的興奮抑制被破壞,視覺受影響,本能行為喪失,許多學習性的動作不能實現。

由鴿子的大腦形態和機能所決定,鴿子的歸家行為由先天性行為和後天性行為所組成,但先天性的本能行為則是最基本的歸巢行為。

後天性歸巢行為是由個體學習體驗和經驗積累建立起來的行為。家是鴿子的出生地、營居地,那裡有安全舒適的棲息條件,有充足的飲水和食物。因此,鴿子對家很留戀,外出而歸巢則成為鴿子的一種欲望和習性。

幼鴿從初次離家飛行活動開始,每次飛離家舍,都將感受到的地形地物信息記憶在腦海里,並根據所記憶的信息判斷出歸巢的方向和路線而找到家。這樣,在飛行活動中,鴿子就學會了依地形地物信息辨別歸巢方向和路線,建立起了後天性歸巢行為。鴿子平時飛得越遠,熟悉的範圍越大,後天性的歸巢行為能力就越強。

人們平時對鴿子進行自由飛行和四向放飛以及各種適應性訓練,就是為了使它們熟悉家附近相當一大片地區的地形地物的分布情況,豐富和積累歸巢經驗,提高後天性歸巢行為能力。

在放鴿活動中,往往是成年鴿比幼齡鴿歸巢好,近距離放飛比遠距離放飛歸巢好,重複放飛比初次放飛歸巢好,逐站放飛比跳站放飛歸巢好,成群放飛比單獨放飛歸巢好,經常放飛的鴿子比平時很少放飛的鴿子歸巢好,等等。

這些都與鴿子對地形地物的記憶密切相關,是鴿子學習體驗的結果。在近距離的陌生地方放飛,鴿子還能通過多次地嘗試飛行,搜尋到熟悉的地形地物特徵目標而歸巢。這都是後天學得性歸巢行為。

但是,在放鴿中我們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鴿子未經短途訓放就能直接放飛兩、三百公里並迅速歸巢,經過一定訓練能在中、遠程放飛歸巢,而有的鴿子經多次訓放總是超不過一定距離極限,距離稍遠一些便迷向丟失。

優良血統鴿的後代放飛容易出成績,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冠軍鴿,都是優良血統鴿的後代,而沒有優良血統的信鴿無論怎樣訓練都飛不出成績;有的鴿子被帶到外地放飛或飼養,一年半載之後仍能返回故巢,而有的鴿子在異地被關養十天半月就安家落戶,樂不思歸;

遠程放飛的鴿子歸巢具有周期性,而哺雛期是最佳放飛期:我國南方信鴿在當地孵出的後代放飛遠程,超遠程能順利歸巢,而帶到北方孵出的後代放不出成績,等等。

這些情況很難完全以放飛訓練、學習體驗而建立的後天性行為來解釋。再說,鴿子在遙遠的異地放飛,對外界地理氣候環境很陌生。

雖然視覺敏銳,但不可能望穿千山萬水看到家附近的熟悉的地形地物特徵目標;聽覺敏感,但從家鄉傳出的聲音由於受地形天氣的影響不可能傳得很遠,雖然次聲能傳得很遠,但家鄉不可能有穩定的聲源;

嗅覺即是能感受到空氣中的化學氣味,但氣味傳播受風向所左右,不可能在順風歸巢時感受到氣味信息;大腦紋狀體發達,但只能對具體事物的信號作出「是」與「非」的判斷,不可能將兩地的信息作比較,推理出歸巢方向。

所以,鴿子遠航歸巢不只是後天學得行為,還具有先天性的本能行為。

實際上,很多鳥具有這種本能行為。為了藉以說明鴿子的遠航歸巢本能,我們先談談鳥類的遷徙本能。有人用幼鸛做過這樣的實驗,到了遷徙季節,讓老鳥先飛走,然後再放飛幼鳥。

結果這些幼鳥在無老鳥帶領的情況下,依然能飛向越冬地。許多在籠里長大的侯鳥,雖然從未在天空飛翔過,也沒有老鳥作嚮導,但它們仍然會獨立地沿著一定的路線遷飛到同種鳥過冬的地方。

最有趣的是杜鵑,夏末秋初,青銅色的杜鵑將蛋產在非遷徙鳥的窩裡,而後它們自己率先飛往遠方的冬棲地。

那些由義鳥代撫的幼鳥長大後,獨自沿著親鳥遷飛的路線向西遷飛,到達澳大利亞,經過短暫的停留休養後,又向北繼續飛行,最後到達冬棲地俾斯麥群島,加入到親鳥的群體中去。

同樣,一些沒有遷徙習性的鳥也有這種本能。

有人做過一個試驗,在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島上捕獲了十八隻鳥,然後作出標記把它們用飛機分別送到美國、日本、菲律賓、瓦胡島、馬紹爾群島。結果竟有十四隻鳥安然回到了原來的棲息地。

其中有一隻還是從菲律賓飛回來的,其間飛行了四千多海哩,花了整整三十二天時間;有幾隻鳥是從美國的阿拉斯加州飛回來的,其間有兩千海哩,一路上沒有陸地島嶼可以停留。

還有人把六隻鳥從羅斯島送到離該島825海哩的南極點,那裡是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每個方向都是北方,太陽24小時都在天上,奇怪的是有一隻鳥僅用十天時間飛回到原地。

上面列舉的這些事實可以看出,鳥類遷徙是一種先天性的本能行為。它們為什麼遷徙,朝什麼方向遷徙,遷徙到什麼地方,都是由地理氣候環境決定的。

外界地理氣候的變化起著信號作用,這種信號通過內部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而起作用,它們只能對地理氣候的變化信號本能地作出反應,向適宜的環境飛行。

鳥類的遷徙本能是長期歷代對氣候的季節性變化的適應所形成的。早在新生代第四紀的冰川期,北半球由於冰川的形成迫使鳥類向南移動,後來隨著冰川的向北退去,鳥類便在夏季向北遷徙。

隨著冰川周期性的向南侵襲和向北退去,促使鳥類形成了周期性的南遷北徙,這樣,經過長時期的歷史發展過程,逐漸形成了鳥類的遷徙本能,每當春季光照時間延長,生殖腺逐漸旺盛,鳥類就飛往北方進行繁殖。

當冬季來臨,北方氣候變冷,食物減少,鳥類就飛往南方越冬。這樣,遷徙就成為鳥類年生活史中的周期現象和生活習性。

那麼,鴿子的遠航歸家本能是怎樣形成的呢?信鴿是從野鴿進化而來的。野鴿世世代代長期生活在一定的地區,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非常適應於所處的地理氣候環境。

它們營居於懸崖峭壁的岩洞裡,白天外出覓食,夜晚歸來栖息。在繁殖期,它們頻繁地飛出飛進,尋找食物,哺育後代。這種戀巢歸巢的行為通過繁殖遺傳給後代就成為一種本能行為。

野鴿訓化成家鴿後,人們利用鴿子的歸巢本能,把放飛鴿子作為一項娛樂活動,經常帶出去放飛,距離由近到遠,每次放飛總有一部分鴿子丟失,另一部分鴿子歸巢。

人們把能放飛得遠,歸巢速度快的鴿子作為「珍品」保留下來,並讓它們繁殖後代。

後代鴿長大後,再進行不斷放飛,路程比親鴿更遠一些,經過自然淘汰,人工選擇,把歸巢性能好的鴿子再留下來作種鴿,這些後代鴿在繁殖後代時便把雙親遺傳給它們的歸巢性能和它們在後天放飛中獲得的歸巢性能通過基因傳給它們的後代,使後代的歸巢性能得到鞏固和提高。

這樣,鴿子長期歷代在適應當地地理氣候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地放飛訓練,自然淘汰,進化遺傳,就形成了具有明顯的地理特色和穩定的歸巢本能的優良品種。

現代優良信鴿就是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數代對特定的地理氣候環境的適應,在一定的方向和路線放飛選擇而定向培育出來的。

如果將鴿子移地飼養,地理氣候環境發生較大變化,鴿子原來的適應機能和歸巢本能就失去意義,新的適應機能和歸巢本能就不斷形成。

如我國南方信鴿放飛成績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移居北方生活,放飛成績並不理想,其子二、三代才能出成績。

信鴿遠航歸巢本能是由地理氣候環境所決定,氣候天氣的異常變化必然對鴿子的歸巢產生極大影響。天氣晴朗,氣候適宜時,鴿子的歸巢速度快,歸巢率高;陰雨天氣,或氣候炎熱、寒冷,鴿子的歸巢速度就慢,歸巢率就低。

在日、月食,新、滿月時,鴿子的歸巢也會受到影響。有些曾放飛過遠程或超遠程的鴿子,在惡劣的氣候天氣條件下放飛,短程往往也會「翻船」,這都是常見的現象。信鴿依地理氣候的變化信息作為導航信號,它們的感受器官主要是嗅覺和視覺。

嗅覺能感受氣候的變化(溫度高低,氣壓大小,濕度大小及風向等);視覺能感受地形地物的分布信息。

在遙遠的異地放飛,鴿子以嗅覺感受氣候變化的信息而本能地向適應的地區飛行,視覺起著選擇飛行路線和搜索特徵目標的輔助作用。遠航進入所熟悉的地區後,嗅覺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視覺和記憶發揮著主導作用。

這就是說,前一階段的歸巢是一種本能行為,是向適應的地區飛行,後一階段的歸巢是一種後天性行為,是尋找家的位置。

由於遠程放飛絕大部分路程是陌生的,只有很少一段路程是熟悉的,所以,鴿子的遠航歸巢基本上是一種本能行為。

總之,信鴿遠航歸巢主要是一種本能行為。它們是以嗅覺感受地理氣候的變化信息,本能地向自己適應的地區飛行;以視覺感受地形地物的分布信息,選擇飛行路線和尋找家的位置的。

END

文|粱有清


[微笑]感謝閱讀!鼓勵請點讚+評論,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