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內異症)是婦科難治性、多發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症狀為痛經與不孕。目前西醫藥物治療以「假絕經性激素療法」為主,大多數患者對此難以理解及接受,且藥物治療一旦停止,其症狀易隨之復發。西醫在治療內異症上是一把「利弊兼併的雙刃刀」,故不少患者寄希望於中醫。

中醫認為認為,內異症之血瘀為外在的徵象,其實質為虛證,此為本虛標實之病。

氣、血是人體的兩大基本物質,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虛無以濡養脈道,從而易致血液停滯而成瘀血;瘀血不祛,新血難生,如此惡性循環,易成虛實夾雜之狀。

陰、陽平衡是協調機體正常工作的前提。陽氣溫煦,陰液滋潤,若陰陽失衡,陽盛而陰虛,陽盛則血熱,陰虛亦生內熱,血熱煎熬而成瘀。陰盛而陽虛,陰盛則血凝,陽虛無以溫化亦見血凝,凝久成瘀。

因此內異症之血瘀,來源於機體氣血陰陽功能的紊亂,治療內異症,需將氣血陰陽調整至平衡狀態。

實者,不通則痛,虛者,不榮則痛!治療內異症性痛經,選方上可用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湯中,氣分之要藥有柴胡、桔梗、枳殼;血分之要藥有桃仁、紅花、川芎、當歸;陰分之要藥有生地;陽分之要藥有當歸、牛膝。

中焦如漚,治療中焦,重在運。柴胡、桔梗引氣上行,牛膝、枳殼引瘀血下行;中焦運轉、陰陽氣血平衡,則瘀血能去,新血可生。

臨床上亦需根據月經周期而辯證用藥。月經期可增加益氣養血之品、兼顧少量活血化瘀止血之藥:如黃芪、香附、益母草、雞內金、三棱、莪朮、延胡索等;經後期以助長陰血為主可增加何首烏、玄參、山藥、砂仁、麥芽等;經間期為促進陰陽轉換可增加菟絲子、巴戟天、桑寄生、續斷、杜仲等;經前期可適當加入行氣活血化瘀之藥,如肉桂、烏藥、丹參、益母草、素馨花、炮姜、小茴香、杜仲、雞血藤等。

35歲劉女士,初潮起經行腹痛,痛劇時需臥床休息。近兩年經期腹痛開始漸進性加劇,需要口服止痛藥,經期延長至10天左右,經量增多,伴冷汗出、喜暖喜按、噁心嘔吐、肛門墜脹感。

婦科彩超:子宮增大、腺肌瘤、子宮腺肌症。

刻診:精神疲倦,面色無華,形體偏瘦,怕冷,易口乾,大便稀爛,舌淡邊有瘀點,苔稍膩, 脈弦細。中辨證為氣血兩虛血瘀證,中藥予血府逐瘀湯加減。

組成:桃仁、紅花、當歸、香附、枳殼、益母草、赤芍、烏藥、丹皮。

服藥後患者諸症較之前稍緩解,現經行8天淋漓未淨,口乾,舌淡,邊有瘀點,苔薄白,脈細。

中藥予八珍湯加減: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益母草、白芍、熟地黃、艾葉炭、香附、烏藥、知母。

服藥第2天經血乾淨。後患者堅持就診,自述中藥調理後痛經較前減輕,不適症狀可改善,對中醫藥充滿信心。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五七陽明脈衰, 面始焦,發始墮。」患者年過五七,氣血漸虧,故見精神疲倦;氣虛無力固攝經血,故見經量增多;氣虛無力運血,瘀血內停,故見唇甲暗紫、舌邊有瘀點;血瘀內阻,不通則痛,故見經行腹痛;血虛無以營養周身,故見面色無華、怕冷;

綜上所述,辯證為氣血兩虛血瘀證,中藥以血府逐瘀湯加減。複診時患者處於經後,血海空虛、陰血不足,但瘀血未淨,故以八珍湯為基礎方,並對症增加化瘀止血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