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我們對於龜並不會陌生。在自己小時候就有聽說過龜,那時候統稱為「烏龜」。有可能周圍就有人養,有可能在一些河道溪流中看到過,即使沒有這些條件,我們在電視上的動畫片也都經常出現龜的形象。龜兔賽跑就是很多人兒時的記憶。包括一些書本教材上也是有龜的出現,作為一種圖騰或者是威嚴的雕像。
所以從很早開始我們其實就間接地對龜友所了解了,對它形成了一定的認知。不過呢,這些都很有局限性,畢竟我們都是通過看,聽,然後自己想像,並沒有像現在這樣一五一十地踏實飼養過。尤其是動畫片裡面,龜與龜殼之間能夠區分,讓我們在童年就認為龜殼只是龜的保護,是可以分開的。
知道我們自己飼養龜之後,才發現,在此之前,我們對於龜的認知是多麼的荒唐。可以說是在我們養龜之後,幾乎推翻了我們之前自己構建起來對於龜的認知。
比如說,剛出提到的,龜殼與龜身是能夠分離的,這就完全錯誤了。近距離看,首先就會發現龜的皮膚與龜甲就是相連接的,並且分不開。更何況,龜的內臟在殼裡面,骨骼也是連著背甲腹甲的。另外,我們以為龜殼完全就是保護,受到打擊也不會有疼痛感。實際上這種認知也是錯的,龜殼是有保護作用不假,但是龜殼也連接著龜的神經,受傷了龜是會感覺到疼痛的,也會出血。並且對龜殼的撞擊等等,也會造成內臟的共振損傷,會害了龜命的。對於這些認知,我們養龜前其實並不清楚,相信會有好多人之前這麼想過吧。
龜壽命長,耐操,怎麼養都能活。這也是我們養龜前,絕大多數人對龜的認知,包括小編自己也是這麼想的。甚至在我最初接觸龜的時候,連它是變溫動物的概念都不是很理解。就單純以為變溫動物就是不產熱,體溫隨周圍變化。實際上,不僅僅是體溫,狀態,活躍度以及餵食什麼的都得隨溫度變。
至於壽命長,也確實是的,不過這也是在它能夠正常活著的前提下。龜的生命氣息相對於我們人來說當然是要弱很多的。隨便丟在一個角落,真的十天半個月餵一次,能養活嗎?不是龜太脆弱,而是我們先前意識里就已經神化了龜。這應該也是我們養龜前沒有深刻體會到的吧。原來的養龜認知就是多麼的錯誤。
還有像什麼龜不能吃含鹽食品;水龜藉助水環境進食吞咽,半水龜可以離水吃食;剛到新環境的龜還有應激反應,需要開食時間;等等的各種方式,幾乎都會是我們飼養龜之前的認知空白。
我們的知識結構必須要重新構建了,如果還是以原先的「自己認為」飼養龜,被遺留下的龜殼就會是最好的經驗。所以,飼養還得是自己實踐才行,不然很多東西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畢竟有些觀念在我們小時候就已經根深蒂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