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先生,40歲。主訴 :左側陰囊部墜脹不適半年,加重1個月。


患者近半年來左側陰囊部墜脹不適,久坐及勞累後加重。曾自服抗生素、消炎藥治療,效果不顯。1月前因加班久坐後症狀加重。


症見:陰囊墜脹不適,久坐及勞累後加重,精神倦怠,腰膝酸軟,四肢不溫,眠差,小便淋漓不盡,大便溏泄。舌質暗,體胖大,邊有齒痕,苔黃膩,脈沉細。

觸診可觸及左側附睪頭硬性結節。中醫診斷為「子癰」。西醫稱之為慢性附睪炎。


其多由感受寒濕,或飲食肥甘、濕熱下注,或房室不潔、感受邪毒,或跌仆外傷引起。其病機與肝、腎二經密切相關,寒濕侵犯肝經,脈絡阻塞,氣血瘀結於腎子,則腎子腫脹疼痛。


辨證:濕熱瘀結、脾腎虧虛


治宜:益氣活血、化濕散結

方擬:生黃芪、三七粉、松花粉、丹參、分心木、莪朮、豬苓、靈芝、羊須草、姜半夏、浙貝母、生薏苡仁、川牛膝、茯苓、生甘草


二診:服藥7劑,患者陰囊墜脹不適感減輕,余症改善,但仍有大便稀溏。上方加生白朮、 夏枯草。


三診:服藥7劑,患者自覺症狀好轉大半, 守方續進7劑,電話隨訪,已無不適。

本案患者因工作性質常加班久坐,脾氣素虛,加之局部絡脈久受壓迫,遂至氣血不暢;


氣血不行則局部絡脈失養而不能抗邪,濕熱邪氣無路外出而聚集於腎子,耗損下焦陽氣,日久及腎,傷及腎陽;


故見腰膝酸軟、手足不溫;濕熱邪氣傷脾,脾虛日久,而見便溏、倦怠乏力。


又因工作壓力大,久病虛陽浮越,上擾心神,故有眠差。濕熱邪氣傷及脾腎陽氣,氣化失司,故有小便頻數、淋瀝不盡。舌象為濕熱之象,脈象為病久脾腎虧虛之證。

君藥:生黃芪


患者素體氣虛,加之久病濕熱邪氣困脾,方以黃芪為君扶正氣。


臣藥:三七粉、松花粉、莪朮、丹參、姜半夏、浙貝母


三七粉、松花粉、莪朮、丹參活血化瘀,姜半夏、浙貝母化痰散結。

佐藥:豬苓、生薏苡仁、茯苓、羊須草、分心木、靈芝、川牛膝


豬苓、生薏苡仁、茯苓、羊須草清熱利濕,分心木收斂固澀,靈芝養心安神、滋肝健脾,川牛膝有引藥下行之力,通滯化瘀之力強。


使藥:生甘草


生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通絡散結之功。二診患者諸症減輕,唯便溏未見好轉,故加白朮、夏枯草以助清熱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