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柴胡方子引起不小爭議,其中有讀者朋友認為方子藥材太少,效果肯定不好;
有的讀者朋友認為一些前列腺炎方子裡熱藥和寒藥都有,藥性衝突,效果會相互抵消;
也有讀者朋友認為,治療陽痿時,助陽藥和滋陰藥都有,陰陽都補不上去。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面對爭議,柴胡不能強詞奪理,敷衍塞責,那我們說說張仲景,東漢醫聖,其作品《傷寒論》、《金匱要略》記載300 余方,制方嚴謹,藥簡效宏, 備受海內外推崇。
仲景用藥,不乏藥性相反,看似衝突抵消之配伍,諸如寒熱並用、散斂相配、攻補兼施、燥濕互濟、動靜結合、升降相因、陰陽同補等,那麼藥性相反時,藥效會抵消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
一、寒熱並用
寒熱並用,是仲景遣方獨有的特點,舉個例子,黃連湯中黃連大寒,乾薑、桂枝大熱,會寒熱抵消,正負歸零嗎?
當然不會,方中黃連苦寒,上清胸中之熱,乾薑、桂枝辛溫,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開苦降,寒熱並投,上下並治,以復中焦升降之職,合用之,寒氣散,熱氣消,中焦和,陰陽復。
寒熱性質完全相反的藥進入體內後,不僅不相互抵消,而且彼此配合,相反相成,原因何在?
人有寒病、熱病,藥有寒藥、熱藥,對症下藥,則寒藥清體中之熱,熱藥散體中之寒,藥性雖反,但諸藥各行其道,就像公路兩端,一路向南,一路奔北,並不會相互羈絆。
而且藥材除了寒熱之外,還有不同的歸經,病位不同,藥物的選擇也很重要,否則錯肩而過,南轅北轍。
舉個例子,若熱在胸嗝,見心煩懊惱症狀,多半用梔子;熱在胃脘用黃連,熱在肺部用知母、黃芩。
若下寒嚴重,則用附子、桂枝,溫腎陽,引火歸元;若中焦寒熱錯雜,則用黃連配伍乾薑,辛開苦降,調和脾胃。
辛溫藥宣通氣機,苦寒藥瀉熱和胃,苦辛通降之配伍,仲景靈活應用,得心應手。
二、攻補兼施
當患者虛實夾雜之時,則需應用攻補兼施之法。
補,可理解為框扶虛衰的正氣,瀉,可以理解為祛除邪氣。虛實挾雜時,一味補虛,則關門則留寇,邪氣留戀不去,一味攻邪,則本就受損的正氣被攻伐,則虛上加虛,只有補瀉兼施,方可祛邪不傷正,補虛不留邪,期間補與泄力度的拿捏,夠寫滿一百個科考場了。
例如麻黃附子細辛湯,方中麻黃解表以散邪,附子溫經以助陽,麻黃祛邪,附子補虛,二藥相伍,扶正祛邪。細辛既助麻黃解表,又助附子溫經散寒,一味藥而有兩功,此仲景用藥之妙也。
三、動靜結合
世上並無絕對的動和靜,萬物處於運動之中,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就像補血和行血,補肝和疏肝,便是常見的動靜結合之配伍。
例如四物湯,補血之芍藥、地黃,配伍活血行氣之當歸、川芎,方中當歸、地黃滋陰補血養肝;白芍、川芎活血行氣,柔肝和營,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
再如四逆散中的柴胡、芍藥,柴胡疏肝行氣,芍藥柔肝養血,柴胡配芍藥,柴胡疏肝,肝體陰而用陽,柴胡疏肝氣而和肝用,芍藥養肝血而補肝體,柴胡得芍藥之柔,疏肝氣而不致太過,芍藥得柴胡之疏,養肝血而不致呆滯。兩者配伍,能柔疏相濟,動靜結合,體用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