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某,女,45歲。患者右脅部疼痛不適10餘年。病史:患者10餘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脅部疼痛,先後服舒肝理氣藥無算,未見明顯緩解。就診時患者右脅部疼痛,喜右臥位,疼痛遊走,夜2-3點痛甚,伴噯氣,反酸水,受涼後易出現咳嗽、咽痛,口乾,消谷善飢,食納尚可,大便偏干,夜寐安,苔薄黃,質暗,脈弦澀。初次從常法疏肝理氣和絡法,方選香附旋復花湯、四逆散、金鈴子散、失笑散等均無效,考慮其發病時間符合厥陰欲解時。


中醫辨證為:脅痛

證屬:寒熱錯雜,肝絡不和

治以:調和厥陰,調理陰陽為主

方用:烏梅丸原方

藥用:烏梅、 細辛、桂枝、 附片、黃連、黃柏、當歸、黨參、川椒、乾薑。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三次服。

二診,患者訴右脅疼痛大減,口乾,消谷善飢減輕,現自覺右脅部火灼感,苔薄黃,質暗,脈弦澀。效不更方,原方烏梅加量,再加入全瓜蔞、紅花、炙甘草。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三次服。


三診,患者訴脅痛不顯,咽稍干,右脅火灼感顯好,苔薄白,質暗,脈細。效不更方,原方續服7劑。


  按:《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胸脅」。《醫學入門》:「脅痛本是肝家病」。故脅痛多與肝有關,且患者受涼後易出現咳嗽、咽痛,口乾,消谷善飢,辯證當為「寒熱錯雜,肝絡不和」之證。結合厥陰欲解時發病特點更能明確。治以烏梅丸調和陰陽,且烏梅味酸,與黨參、甘草等相配,酸甘化陰,柔肝止痛。二診,患者脅痛明顯好轉,訴自覺右脅部火灼感,故加入瓜蔞散原方,瓜蔞散出自汪機高足黃古潭之手,主「肝氣燥急而脅痛」,《醫旨緒餘》謂「瓜蔞能治插脅之痛,蓋為其緩中潤燥,以至於流通,故痛自然止也」。經此三診,患者脅痛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