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又被稱作腦卒中,是危害我國中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其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腦卒中在世界範圍內60歲及以上人群死因中居第2位,15-59歲人群死因中居第5位。近年來在我國,腦卒中已躍升為死因首位,每年新發病例約270萬。
對於這樣的健康「殺手」,中醫針灸治療效果顯著,一起來了解。
▶中風主要的表現
中風的臨床主要症狀有肢體癱瘓、口眼歪斜、言語不清、肢體麻木、智力下降,部分患者會出現流口水、面部不對稱的情況。一些病情輕微的患者會有頭痛、嘔吐等不適反應,嚴重者會出現意識障礙、昏厥甚至死亡。
▶誘發中風的高危因素
中風的發病基礎研究發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多種因素均可誘發中風的發生。患有相關疾病的人群要提高警惕!
▶中風的分期
急性期:發病2周以內,神志昏迷者可延長至發病4周。
恢復期:發病2周至6個月。
後遺症期:發病6個月以後。
▶中風的西醫治療
現代醫學也稱中風為腦卒中,它是急性腦出血或腦缺血導致的腦循環障礙,進而出現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腦神經功能缺失的腦血管病。腦卒中在臨床上常被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前者占所有腦血管病的80%-85%,後者占所有腦血管病的15%左右。
目前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治療方法有抗栓治療、抗凝治療、改善腦循環、腦保護治療以及對症治療。其中最前沿有效的方法是溶栓,但是該治療方式的時間窗受限,一般在發病後6小時以內可用,治療難度也不小。
出血性腦卒中是因粟粒狀微動脈瘤破裂所致,目前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主要是強化血壓管理、微創血腫清除術、腦室內出血的局部藥物干預。對於已經發生的腦卒中,無論多麼完美的治療,對其病死率和轉歸的影響都不是很理想。
▶中醫如何認識中風
中風一詞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主要是指「外受風邪」或「臟腑受風」。以其症狀命名為「偏枯」「瘠」「痱」「薄厥」等。風、火、痰、瘀、氣虛、陰虛陽亢是中風病常見的證候要素。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係密切。
中醫臨床將中風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中經絡意識清醒,多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利等。中臟腑又分閉證和脫證,閉證表現為突然昏倒、牙關緊閉、頸項強直等;脫證表現為目合口開、神志昏昧、四肢癱軟、冷汗淋漓,兼見半身不遂等症狀。
▶中風的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中風,早在《內經》中即有記載。《靈樞·熱病》中有:「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宜溫臥取汗,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又說:「痱之為病,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指出了癱瘓的治法及其預後。
針灸療法在中風治療領域獨具特色,無論是急性期、恢復期還是後遺症期均有其較好的治療作用。近年來出現了多種角度的針法,如醒腦開竅針、靳三針、頭針、腹針、浮針、埋線以及傳統體針等。
中風的急性期採用針灸治療可最大程度上降低致死率和致殘率,選穴多以水溝、內關、十二井穴、太沖、極泉、尺澤等為主,力求醒腦開竅、平肝祛風。
中風後遺症期多伴隨不同程度的活動不利,如中風後偏癱、中風後失語、中風後抑鬱等,此時治療以化痰開竅、補益肝腎、健運脾胃為主,多取豐隆、合谷、 太沖、地倉、金津、玉液等穴。
▶如何預防中風
雖然目前中西醫對於中風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但最好的治療方式是及早預防。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1. 控制體重:肥胖和超重的人應積極控制體重。
2.適度運動:正常成年人每周至少運動五天,每天進行30~45分鐘的體育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或其他有氧運動。
3.合理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優質肉類等。不宜吃含油量高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如肥肉、動物油等。維生素C有助於保護血管壁,增強血管的柔韌性和彈性,降低脆性,防止血管出血,對預防和減少腦卒中和心肌梗塞有重要作用。
4.健康檢測:監測並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心臟病等。
5.注意戒菸限酒:吸菸不僅可以導致肺癌,還是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而過量飲酒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使心輸出量增加,血管緊張素釋放,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腦卒中的風險。
作者:虎紫璇,雲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2022級研究生。
指導老師:方永江
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雲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昆明市衛生十百千工程醫學科技學科帶頭人,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2007年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師從博士生導師張虹教授,後師從全國名老中醫張沛霖主任醫師、雲南省名中醫林憶平主任醫師。擔任中國康復醫學會針灸技術與康復專委會委員,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委員會青年委員,2014年獲「皇普謐」杯全國高等院校針灸推拿技能大賽的個人二等獎和團體二等獎,2016年獲雲南省針灸技術能手稱號。主持和參與各級科研課題10餘項,參與編寫論著7本。
擅長:運用針灸藥結合治療耳鳴耳聾、面癱、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中風病、更年期綜合徵等各種疑難雜症及臨床常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