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薄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薄荷口香糖,那清涼,一吸一呼之間盡得清爽。但是薄荷除了做口香糖,做牙膏,還能入藥,又可以做茶做菜。今來聊聊薄荷。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薄荷屬植物25種以上,其作為重要的芳香植物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少數見於南半球,我國有薄荷屬植物12種,主要分布於東北、華東、新疆等地區。

中醫

中藥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浙江。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乾或陰乾。切段。本品揉搓後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以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生用。

中藥薄荷性味辛,涼。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功效。

注意: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本經逢原》雲「自汗者勿施」,體虛多汗者不宜。

薄荷氣香無毒,《新修本草》將之列於菜部(中品),稱「亦堪生食」,故《千金要方·食治》稱「蕃荷菜」。又因南方多產而質優,《本草衍義》名南薄荷。後世因薄荷「入藥以蘇產為勝」,氣味芳香,又有稱蘇薄荷、龍腦薄荷者。近代醫家還用鮮薄荷莖經蒸餾取芳香油,因該油在溫度較低時有大量無色晶體析出,處方多稱「薄荷冰」或「薄荷霜」,功用與薄荷相同。別名有蕃荷菜、雞蘇、南薄荷、仁丹草等。

《本草乘雅半偈》

薄荷。氣味辛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風,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之,發汗,大解勞乏,亦堪生食。

【核曰】薄荷多栽蒔,亦有野生者,莖葉氣味,皆相似也。經冬根不死,二月抽苗,清明分株排種,方莖赤節,綠葉對生,初則圓長,久則葉端漸銳,似荏蘇、薺寧輩。夏秋採取,日曝令干,先期灌以糞壤,雨後方可刈收。不爾,氣味亦不辛涼矣。吳越川湖以之代茗,唯吳地者莖小葉細,臭勝諸方,宛如龍腦,即稱龍腦薄荷。江右者莖肥,蜀漢者更肥,入藥俱不及吳地者良。陳士良《食性本草》稱菝,楊雄《甘泉賦》稱茇葀,呂忱《字林》稱茇,孫思邈《千金方》稱蕃荷。名雖廣,當遵《唐本》薄荷為正。《綱目》言薄荷系俗稱,此未解釋名之意耳。一種葉圓小如錢,稱金錢薄荷。一種葉微小,耐霜雪,至冬莖葉純紫,生江南山石間,稱石薄荷;一種胡薄荷,形狀與薄荷無異,但味小甜,多生江浙,俗稱新羅薄荷,今汴雒僧寺多值之,《天寶單方》稱金錢草者是也。同薤作,清爽可口,瘦弱人久食之動消渴,新病瘥人勿食之,令虛汗不止。貓食之醉,陸農師云:薄荷,貓酒也。

先人云:氣溫性涼,具轉夏成秋,為高爽清明之象,則氣有餘,自與薄弱虛寒、陰營不足者不相類也。第氣象燥金,儻陽明之上為病,並在所忌。

【參曰】木曰林,草曰薄。薄者,疾驅;荷者,負荷而驅也。《詩》言載驅薄薄,顧名思義,方之奇方、急方也。味辛氣溫,稟辛金用,驅賊風,表汗出,開上焦,宣谷味,於是宿食消,脹滿解,霍亂定,煩勞之張精續,劑之宣劑、輕劑也,通關格,歷關節,去憤氣,卻腎氣,徹風涎,療陰陽毒,破血止痢,利咽喉口齒頭目,治瘰癧癮疹瘡瘍,皆生於風者,取效甚捷。更詳奇、急、宣、輕之義,靡投不善矣。

煩勞則張精絕,仍使之相續不斷。《唐本》曰勞乏,省卻四字矣。晉注破句讀之,「煩勞則張」作句,「精絕」作句。徒務多聞,每有立言之失。

《本草經解要》

薄荷。氣溫,味辛,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

薄荷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傷寒有五: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是也。賊風傷寒者,中風也,風傷於衛,所以宜辛溫之味以發汗也。惡氣心腹脹滿,蓋脹之惡氣必從肝而來,薄荷入肝,溫能行,辛能散,則惡氣消而脹滿平也。太陰不治則揮霍擾亂,薄荷辛潤肺,肺氣調而霍亂愈矣。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則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宿食自消也。肺主氣,薄荷味辛潤肺,肺潤則行下降之令,所以又能下氣也。以氣味芳香,故堪生食也。

制方:

薄荷同漆葉、苦參、何首烏、麻仁、荊芥、生地、蒺藜、蒼朮、菖蒲,治大麻風。

專為末,蜜丸,治風熱上壅。

現代藥理

薄荷油內服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醯膽鹼而呈現解痙作用。薄荷醇有利膽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此外,本品有祛痰、止咳、抗著床、抗早孕、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版本:v1.0

時間: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