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節前夕,在熱鬧喜慶的氛圍下,71歲的陸爺爺卻度過了難熬的一晚。1月18日凌晨,陸爺爺在家中突感胸背部劇烈疼痛被送至附近醫院,經主動脈CTA檢查診斷為急性主動脈夾層(Stanford A型)。為了能夠迅速應對這一突發、致命的疾病並得到最妥善的治療,經治醫生和家屬商量後一致決定轉送至國內最有經驗的心血管外科中心之一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接受手術治療。

術前主動脈CTA提示主動脈全程瀰漫粥樣斑塊,主動脈弓小彎側原發破口將主動脈分為真假兩腔,心包增厚

中山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接診後對病人進行了詳細檢查和病情分析,認為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需要實施緊急外科手術,但考慮到陸爺爺是高齡老人,既往因冠心病進行過冠脈支架植入手術,還患有高血壓病3級、II型糖尿病、心房顫動、甲狀腺惡性腫瘤、膀胱惡性腫瘤等複雜合併症,手術風險和併發症無疑變得難以把握。但患者病情危急,刻不容緩,隨時有夾層破裂風險危及生命。由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親自掛帥,副主任賴顥主任醫師帶領的大血管亞專科團隊火速成立了手術小組,經過充分分析研判並與家屬商討後,為陸爺爺制定了全主動脈弓切除、人工血管置換、降主動脈支架植入的緊急手術方案。

雙分支術中支架手術示意圖

在麻醉科副主任郭克芳主任醫師、心臟超聲診斷科董麗莉副主任醫師和體外循環主任李欣主任醫師的全程監護和支持下,手術有序開始了。手術切口打開後,手術團隊發現陸爺爺的心包嚴重粘連並形成縮窄,由於陸爺爺在年內還接受過房顫消融、左心耳封堵、冠脈支架植入等手術,並長期口服抗凝藥物,體質虛弱合併中度貧血,為減少手術出血、簡化手術並保證同等的手術效果,王春生教授決定為該患者啟用新型雙分支支架植入。術中發現,該患者從主動脈竇至降主動脈、主動脈弓上頭臂血管均受夾層累及,此外,主動脈弓降部小彎側有一巨大破口,主動脈內膜瀰漫性粥樣斑塊,這些情況都增加了手術的難度。手術團隊臨危不懼,沉著冷靜,迅速切除病變的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使用分支型術中支架系統(雙分支型)固定於降主動脈起始部,分支支架依次置入左鎖骨下動脈和左頸總動脈,並順利完成拉線釋放分支和主體支架,有效簡化了手術步驟,縮短了深低溫停循環時間,20分鐘即恢復了全腦灌注,減少核心體溫過度下降可能造成的全身不良反應。

術後支架撐開主動脈真腔,假腔內血栓形成,左鎖骨下動脈、左頸總動脈內可見支架形態規則

手術前後CTA重建

據王春生教授介紹,本次手術中使用的分支型術中支架系統(雙分支型)可在4-12mm間距範圍內調節,能夠更好地匹配不同患者的分支血管間距、簡化手術過程並達到同樣的手術效果。該器械已獲准倫理批件,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作為組長單位領銜、王春生教授擔任主要研究者、國內14家心臟中心參與的一項名為「評價分支型術中支架系統用於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開放性、隨機對照的非劣效臨床試驗」已於日前在我院正式啟動。本次手術是該支架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成功植入,未來將為更多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帶來福音。

手術後,陸爺爺在心臟重症監護中心羅哲教授、屠國偉主任醫師、心外監護室護士長薛燕副主任護師、主管醫生顧佳偉主治醫師、康樂主治醫師、病區護士長章靜怡主管護師等團隊的精心治療、康復和護理下,已於1月30日康復出院。

已獲患者本人同意將該照片用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微信公眾號推廣

王春生主任團隊致力於主動脈疾病的診治和臨床研究,始終以提高患者手術安全性和術後生活質量作為努力的目標。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秉承「嚴謹、求實、團結、奉獻、創新、關愛」的核心價值觀,急患者之所急,安患者之憂心,為患者的生命築起牢固的生命保衛線。

主要研究者:王春生教授(右一);外科團隊:賴顥主任醫師(左二),顧佳偉主治醫師,康樂主治醫師(右二);麻醉團隊:郭克芳主任醫師(左三);體外循環團隊:李欣主任醫師、戚曉敏副主任醫師、劉超啟主治醫師;心超團隊:董麗莉副主任醫師(右三);護理團隊:查婉珺主管護師(中),徐翡主管護師(左一),尹佳妍護師。

本文作者:

顧佳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