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高血脂了,還吃蛋黃,你是不是嫌命太長!」王叔又被妻子張姨臭罵了一頓。
大約在半年前,王叔頻繁的出現頭暈、頭痛、失眠的症狀,整夜整夜睡不好覺,第二天醒來後感覺整個人頭昏腦漲的,十分影響精氣神。
於是他去了醫院進行檢查,經檢查被確診為高血脂,而他身上的這些不適症狀正是因為高血脂引起。
在確診後,妻子對於王叔的飲食控制特別嚴格,任何含有膽固醇的食物都不讓他吃,特別是蛋黃。
但王叔本身特別愛吃蛋黃,再加上不想浪費食物,每次吃雞蛋的時候都會把蛋黃一併吃下。這不,今天正巧被妻子看見了,又被一通訓斥。
但王叔覺得妻子太過小題大做了,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蛋黃,能有多少的膽固醇?雙方誰也不服對方的說法,總是吵架。
之後,張姨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乾脆家裡再也沒買過雞蛋,王叔很無奈,但也只能默默妥協。
對於高血脂患者而言,蛋黃到底還能不能吃呢?
一、蛋黃膽固醇高,應該丟棄別吃?
一枚雞蛋內大約含有213mg的膽固醇,這個數據直接將雞蛋推上了風口浪尖,不少人日常直接不敢吃雞蛋了,尤其是雞蛋蛋黃,然而蛋黃真的威脅這麼大嗎?
《英國醫學雜誌》上曾發表過一篇跟雞蛋相關的文章,研究人員對三個隊列研究內的21萬餘人進行了長達32年的隨訪,之後進行了薈萃分析。結果發現,每日攝入1個雞蛋與普通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無關。
而令大家聞風喪膽的膽固醇,其實是身體所必需的一種營養元素。人體內的膽固醇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大部分的膽固醇都是身體自體合成,與遺傳、代謝狀態等因素相關,和食物的攝入關係不大。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也取消了每天飲食對膽固醇的限制,並推薦成人每日平均吃蛋類40-50g(約一個全蛋)。
在吃雞蛋的時候不建議丟掉蛋黃,因為蛋黃內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磷脂和膽鹼等成分,對於健康而言有很大益處。
每日攝入一個雞蛋身體可獲得的好處遠大於其內里膽固醇對於身體的影響,我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風險預測研究曾對15個省份的10萬餘人進行長期隨訪發現,適量食用雞蛋與心血管疾病、總死亡風險下降相關。
二、這2種食物才是膽固醇大戶,儘量少吃
在日常,我們不應該將目光完全局限於雞蛋上,真正膽固醇含量較高的其實是這兩種食物:動物腦、動物內臟。
動物腦可以被稱之為食物內膽固醇含量的「天花板」,豬腦內的膽固醇含量可達到2571mg/100g、牛腦為2670mg/100g,對於高血脂人群而言,不宜攝入豬腦。
而動物肝臟也毫不遜色,如豬肝的膽固醇含量為1017mg/100g、雞肝476mg/100g、鴨肝341mg/100g。
不想血脂升高,除了膽固醇大戶需要少吃外,這三類食物也同樣需要少吃。
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反式脂肪會讓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升高,且會增加體內甘油三酯的水平,易導致血栓生成,誘發心血管疾病發生。反式脂肪大量存在於加工食物內,如奶油、黃油、薯片、餅乾等。
含鹽量高的食物:大量攝入鹽分會導致血管壁彈性降低,容易為之後的高血脂發生埋下隱患。日常除了做菜的時候要減少用鹽量,還要警惕一些隱形鹽的攝入,如雞精、醬油等調味品內也含有大量鹽分,另外少吃醃製、蜜餞、火腿等食物。
含糖量高的食物:糖分在進入體內後會通過肝臟代謝轉換成內源性甘油三酯,繼而讓血漿內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容易誘發高血脂發生,日常要注意少吃甜品。
三、如何將血脂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牢記3點
對於被確診高血脂的人群而言,想要將血脂控制在穩定範圍內,需要從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去做出改變。
1、學會挑食和忌口
飲食上要注意儘量別吃含有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動物油脂、動物皮以及棕櫚油等,少吃富含膽固醇和糖分高的食物。
日常可以適當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大豆及其製品、深海魚類以及堅果類食物,這些食物內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對於補充營養以及控制血脂水平均有幫助。
2、積極改善生活方式
日常要注意戒菸限酒,控制血壓、血糖以及體重,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儘量不要熬夜。熬夜會導致體內的內分泌紊亂,容易加重脂質代謝紊亂的情況,如若醫生告知需要吃藥的話,則要遵醫囑定時定量服藥。另外,建議在身體允許的前提下適當進行運動。
3、日常做好血脂監測
確診高血脂後,建議在2周後再進行一次複查,之後6~12個月進行一次複查,具體的複查間隔建議諮詢專業醫生的建議。
另外,日常建議做好血脂監測 ,健康成年人可以5年一次,高危人群(吸菸、肥胖、患心血管疾病等人)則建議6個月~1年一次。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進行頸動脈超聲篩查,以防血管硬化。
現階段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很多「富貴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即便是年輕人也要注意預防這些疾病發生,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謹防「三高」找上門。
參考資料:
[1] 《這是真的嗎|吃雞蛋不吃蛋黃,因為膽固醇高?》.上海瑞金醫院.2020-12-11
[2] 《升糖快、嘌呤高、膽固醇高…這份危險食物清單一定要記住!》.科普中國.2021-03-07
[3] 《一個「飲食清淡」的人,怎麼就查出高血脂了?》.生命時報.2022-11-1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