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養寵觀念已經不同以往,很多獨居人士都將寵物視為家人,寵物經濟發展規模逐漸增大。根據艾媒諮詢《2022-2023年中國寵物產業發展及消費者調研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規模達到4936億元,同比增長25.2%,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達8114億元。37.1%的受訪者將寵物看成自己的朋友,超過四成人會將寵物當成親人,這種情感需求推動了寵物經濟的發展,預計2023年中國寵物經濟市場規模將接近6000億元。而寵物市場的規模化發展使得市場延伸服務不斷完善,從傳統的寵物食品、寵物用品等領域向寵物攝影、寵物醫療、寵物保險、萌寵體驗館等周邊產業延伸。

01

獨居經濟推動寵物行業發展

寵物成年輕人情感寄託

獨居經濟正推動寵物行業大踏步前行發展。

隨著我國獨居人口的增加,寵物的陪伴作用越來越重要,一人家庭成為了飼養寵物的主力軍。而學歷高、收入高、年齡低、寵齡低成為了寵物主的四大特徵。除了老人養寵物緩解孤獨感之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將寵物作為自己的情感寄託,進而帶動了寵物經濟的快速發展。

艾媒諮詢《2021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隨著社會結構變化,空巢群體不斷增加,77.7%的受訪者將寵物視為情感寄託。分析師認為,我國空巢老人以及單身青年構成龐大的潛在養寵用戶,寵物市場仍有巨大成長空間,超過七成人有過飼養寵物的經歷。其中,65.6%的受訪者飼養狗,40.6%的受訪者飼養貓,其次是金魚、兔子、寵物鼠、鳥類等,此外還有同時飼養多種寵物的經歷。就當前寵物飼養的品類而言,貓和狗依舊「最受寵」。

在廣州從事人事工作的孫小姐就是其中一名同時養了貓和狗的白領。她坦言,身為獨居人士,寵物飼養帶來的快樂和驚喜實在是太多太多。

「我養的是英短藍貓和柴犬,它們真的為我的獨居生活帶來了很多歡樂。平時工作累,下班後回到家,看見它們坐在門口迎接我,一天的疲憊和煩躁瞬間消失了。」從事人事工作的孫小姐向新快報記者表示,「我其實在它們身上花費也不少,有時候看見那些可愛的首飾衣服都想給它們買,還有就是各種口味的零食和罐頭,我在家裡都是有個專門的架子來裝的。」

02

高消費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

80後90後成消費主力

如今的寵物行業發展得越來越快,對於很多人來說,養寵物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寵物產業將不斷向細分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發展。

實際上,我國寵物市場正迎來高速增長期,行業規模已達數千億。與此同時,隨著寵物行業的蓬勃發展,寵物理髮師、寵物託管師等相關行業亦隨之湧現,並且已初具規模。最新發布的《2022-2023年我國寵物產業發展與消費者調研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寵物產業規模達4936億元,同比增長25.2%,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114億元。

此外,根據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數據,2021年,一線城市養寵物人口比例為33.5%,二線城市為43.9%。從養寵人群的消費水平來看,高消費人群(每月主食消費500元以上)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線城市。2021年,一二線城市高消費人群占比分別為40.9%和39.2%。與此同時,養寵的高消費群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其中80後、90後成最重要的養寵群體。

艾媒諮詢《2021-2022年中國寵物食品市場及消費行為監測報告》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寵物食品行業規模達1732億元。根據《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消費者在購買寵物食品時,六成以上消費者最關注寵物偏好,其次為品牌口碑以及產品原料。

除了食品外,寵物主們為愛寵的日常生活品消費方面也特別豪爽。艾媒諮詢《寵物經濟行業數據分析: 82.4%消費者會選擇購買寵物清潔護理用品》的數據顯示,在2022年中國寵物用品消費者購買類型調查中,82.4%消費者會選擇購買寵物清潔護理用品,75.6%消費者會選擇購買寵物日用品,44.4%消費者會選擇購買寵物服飾出行用品,8.6%消費者會選擇購買其他寵物用品。同時艾媒諮詢《 中國寵物經濟行業數據分析:62.0%消費者的寵物用品購買次數不變》的數據顯示,在2022年中國寵物用品消費者購買次數變化中,62%消費者的寵物用品購買次數不變,26.5%消費者的寵物用品購買次數增多,11.5%消費者的寵物用品購買次數減少。

尤其是在購物節來臨的時候,更是愛寵人士們的囤貨期。天貓寵物數據顯示,2022年「雙11」首日預售開啟4小時內,有兩個寵物商家銷量破千萬元。2022年10月31日20時起的京東寵物「雙11」開門紅階段戰報顯示,京東寵物前4小時成交額突破同期28小時紀錄。2022年唯品會數據顯示,寵物主糧銷量同比增長94%,寵物強化免疫用品銷量同比增長115%,寵物驅蟲、寵物醫療護理產品銷量均同比上升80%以上。

數位化、智能化升級已成為中國寵物用品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小米、美的、海爾等科技領域巨頭跨界入局寵物用品行業,給智能用品類帶來新的增長點。

■策劃:新快報記者 羅韻

■統籌:新快報記者 梁彧

■采寫:新快報記者 劉芯睿

■製圖:廖木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