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心梗、冠心病等心臟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而心臟支架作為其中一種治療手段,也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野。

心臟支架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與此同時,關於心臟支架的爭議也從未停止,有人說「心臟支架是謀財害命」,也有人說「裝了支架,這個人就廢了」。

心臟支架真的是在「害人」嗎?血管堵了,就一定要放支架?醫生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血管堵了70%,醫生卻拒絕為他放支架

「醫生,可以不放支架嗎?可以換別的治療方案嗎?」這是心內科醫生聽到最多的問題。很多患者和家屬在手術前都會猶豫,擔心放完支架一輩子都離不開了。

那麼,是不是所有冠心病都要安裝心臟支架?

此前,心內科張德新醫生就接收了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入院前,患者胸痛胸悶反覆發作一年余,近一周再次發作,且明顯加重。經醫生詳細檢查,初步確診該男子患上了「心絞痛,冠心病」。

與此同時,心內科介入團隊也對患者進行了冠脈造影檢查,發現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70%。但進一步通過OCT成像技術分析後,醫生發現該患者的斑塊成分為單純脂質斑塊,纖維帽較厚,屬於穩定斑塊,管腔的面積在7.26mm,最終確診是冠脈痙攣

如此一來,患者不需要植入支架,只需接受抗血小板、抗血小板、穩定斑塊等治療即可。不久後,患者便出院了。

二、專家:不是所有心梗都要放支架!

許多人對於心臟支架的認識並不全面,面對心臟支架手術,更多的是恐懼,當然也會產生疑惑:心梗一定要植入支架嗎?

對此,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鄭德仲作出了回覆:臨床上對於冠脈狹窄乃至堵塞,並不一定都要放支架

目前,在冠心病的所有治療手段中,首選的仍是藥物,畢竟藥物是控制乃至穩定病情的基礎,比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心絞痛時使用的硝酸甘油,還有降壓、降糖、降脂藥等。

冠心病患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謹遵醫囑長期用藥,在藥物作用下控制住缺血症狀,最終實現降低心梗和死亡發生風險的目標。

冠心病患者之所以接受手術,目的是為了重建冠狀動脈血運,常見的方法有:①植入心臟支架——撐開狹窄血管而恢復正常血流;②心臟搭橋手術——利用其他部位血管,繞過堵塞的冠脈,開闢新的血流通路;③球囊擴張手術。無創性機械輔助循環等。

臨床上,醫生會詳細分析患者的冠脈堵塞等病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以下2種情況,通常考慮植入支架:

①冠心病若為冠脈穩定性病變,首要確認冠脈狹窄程度,若達到一定程度且合併心絞痛,就要採取心臟支架介入治療。

②冠心病若為冠脈不穩定性病變,意味著患者隨時有心梗猝死的風險,需要儘快進行心臟支架手術。

三、支架手術後,3個問題須重視

做完心臟支架手術不是萬事大吉了,身體並沒有痊癒,如果不加以注意,仍有較高的復發風險。因此,建議患者在術後多留意著3個問題。

1、一定要繼續吃藥

心臟支架只是對症治療,植入後,患者仍要堅持吃藥,目的是防止冠脈再度狹窄,避免冠脈粥樣硬化加重

一般來說,患者在支架手術後要堅持服藥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這是因為支架在撐開血管的同時,也會損傷血管內皮,此時血小板會聚集在損傷處,導致10%的再狹窄風險。因此,患者務必遵醫囑,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降低血管再狹窄率。

另一種藥物是他汀類降血脂藥,如果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水平升高,則容易沉積在血管壁,導致血管狹窄,通常心臟支架術後患者需要終身服用此藥,防止血管再狹窄

其他藥物要根據具體病情酌情選擇,患者只要謹記:支架手術後一定要遵循醫囑用藥,不可隨意停藥。​

2、定製適合的「運動處方」

心臟支架手術後要根據「運動處方」運動,總原則是循序漸進,從簡單的運動開始,慢慢增加,但最大運動量不宜超過術前的70%~80%

注意,術後剛開始運動時,可以在室內或人少的地方緩慢走動,手扶拐杖或欄杆、牆壁。出院後可以緩慢散步,待病情逐漸恢復後,可以換成行走,速度與步伐以「不引起心慌」為準

若運動後出現胸疼、氣短、哮喘等不適,則應停止活動,如果感到乏力、頭暈等,最好及時撥打120送醫。

3、定期複查恢復情況

患者在術後要定期複查,目的是讓醫生了解你的病情變化,及時發現新發或殘餘的問題,醫生也可以了解患者的用藥效果、副作用等信息,及時對藥物的種類、劑量進行調整。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心臟支架技術也越發成熟,大眾不必對心臟支架過於恐懼,「裝了心臟支架就廢了」等言論,均屬謠言。術後,患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不熬夜,並健康飲食,規律作息。


參考資料:

[1]《得了冠心病一定要放支架嗎?》.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23-03-17

[2]《冠心病什麼時候需要放支架?怎麼放?權威心血管專家有話說!》.健康時報.2019-06-26

[3]《盤點:心臟支架手術後面臨的8類問題》.醫學界心血管頻道.2022-12-1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