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訊(實習)

界面新聞編輯 | 鄭萃穎

麵包蟲、蟋蟀……鳥類或爬寵愛好者可能對這些蟲子早已習以為常——用蟲子餵鳥或爬寵是一件尋常的事情。但現在,你可以用昆蟲狗糧來餵你家的柯基了。

這並不是科幻小說,國內企業自然創造、德國寵物食品優思佳等推出的昆蟲犬糧已在國內上市。雀巢旗下的寵物品牌普瑞納也宣布將為犬貓生產昆蟲食品。英國瑪氏更是在本月早些時候推出了首款百分百昆蟲蛋白貓糧。

不過先別緊張,與鳥類爬寵的昆蟲飼料不同,作為寵物食品的昆蟲蛋白,無論是外觀還是氣味都與傳統寵糧無異——昆蟲寵糧甚至更健康,更低碳:這是因為蟲子飼料轉化效率更高,耕地面積需求更低,同時具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占比。

隨著環境效益需求上升和生產成本下降,昆蟲蛋白已經成為傳統飼料的重要構成。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中國昆蟲飼料市場規模將達35億元,2019至2025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可達8.98%。目前,國內昆蟲蛋白的頭部養殖企業有豐晟生態、無兩生科以及自然創造。

被選定的昆蟲—為什麼是黑水虻

全世界人類利用的昆蟲超過1900種。黑水虻最初因為其富含油脂可生產生物柴油而進入人類視野。經研究發現,黑水虻食性雜、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可用於處理有機廢物。蟲身可用於飼料或寵物食品,還含有抗菌肽等物質,使黑水虻不會攜帶病菌或傳播疾病,這些物質經提取後可製藥或用於抗菌材料;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也可堆肥,產生更多經濟價值。

自然創造聯合創始人陳力表示,在工業化利用昆蟲時,除其利用價值和飼養難度外,還需要考慮周轉效率和生物逃逸風險。黑水虻在大規模生產中的優勢在於其近交退化情況不顯著,可以長期穩定繁殖。此外,黑水虻成蟲不進食只喝水、對人居環境無需求,不會侵入人類日常生活。

為其他企業定製昆蟲生產線也是自然創造的利潤來源。在全國範圍內,目前有三家處理餐廚垃圾的企業使用了自然創造的設備,總設備處理能力在3000噸以上。陳力希望到2030年,能實現日處理50000噸餐廚垃圾的目標,生產出2000噸的黑水虻昆蟲蛋白。

在昆蟲產業鏈中,大規模集約化生產是一項挑戰。陳力表示:「大規模企業化生產的自動化或機械化,實質上解決的是物理運動過程,但我們生產的是生物。」在黑水虻孵化後,需要分離篩選,在培育過程中需要保證生產環境的穩定以及原料的穩定供應。

但小規模的昆蟲養殖也有其應用場景。萬科基金會便將環境安全的黑水虻作為有機廢棄物小規模生物式處理技術的實踐應用,在北京西山和深圳大梅沙建立了黑水虻站,日處理700千克的餐廚垃圾,實現了社區有機廢棄物的在地資源化,用黑水虻賦能公益實踐。

資本入場,前景有多廣闊?

昆蟲蛋白的廣闊前景吸引著各路玩家入局。2022年11月,國內上市農企海大集團表示,正在關注和研究黑水虻及其他昆蟲蛋白的潛在飼用價值。新加坡企業Ento Industries的創始人在界面新聞採訪中表示,其試點設施每月可生產約3到5噸昆蟲衍生產品。生物技術公司Tebrio於近日宣布,將建設世界上最大昆蟲養殖場。而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昆蟲蛋白飼料工廠屬於法國的InnovaFeed,可以年產6萬噸黑水虻幼蟲蛋白飼料。法國公司Ÿnsect目前通過11輪融資獲得了超過4億美元,並收購了荷蘭粉蟲原料供應商Protifarm以提高生產能力。此外,PTT風險投資公司、卡達投資局、Mandala資本、ING可持續投資等資本也紛紛入局。

根據最終應用,昆蟲飼料可以進一步分為水產養殖,寵物食品和動物飼料。

昆蟲蛋白用於螃蟹飼養已並不新鮮。但在用作魚類飼料時,由於黑水虻的皮質較厚、油脂蛋白比偏高,需要對其加工處理,相較魚粉成本依然偏高。在寵物食品領域,昆蟲蛋白則存在市場接受度以及適口性等挑戰。

在製藥領域,黑水虻體內的抗菌肽具有廣譜抗菌性,是潛在的治療藥物,但目前受提取技術限制,尚未開展大規模臨床應用。但從蟲子體內提取物質用於醫學領域在商業上已被證明可行。用於促進創面癒合的康復新液的主要成分便來自美洲大蠊乾燥蟲體提取物。提取自蚯蚓的蚓激酶也已被證明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被用於治療冠心病、腦梗塞等血栓性疾病。中經智盛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的中國蚓激酶銷售總收入達6843.22萬元,增長率為5.63%。

監管仍存不確定,但昆蟲蛋白已進入生活

但監管仍如達摩克利斯劍懸掛在昆蟲蛋白這一「未來糧食」之上,給行業帶來不確定性。

陳力表示,昆蟲蛋白應用與監管存在一個三角結構。應用門檻最低的為豬、雞等陸生生物飼料,水產動物應用門檻略高,更高的則依次是寵物、人用。最高的是藥用。應用門檻越高的場景也有著更高的技術門檻。

在國內,寵物食品的國家標準中要求寵物食品原料應符合《飼料原料目錄》。目錄中原料編號為9.2.7和9.2.8的「*蟲粉」和「脫脂*蟲粉」正是在飼料或寵物食品中添加昆蟲蛋白的現實依據。目錄顯示,「*蟲粉」指「昆蟲經乾燥獲得的產品,可對其進行粉碎。此類昆蟲在不影響公共健康和動物健康的前提下方可進行上述加工。」

在人類使用方面,在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建議將食用昆蟲加入國人食品目錄清單。對此國家衛健委答覆:「可按照《辦法》申報新食品原料。」答覆中提及的《辦法》指的是於2013年出台、2017年修訂的《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辦法》指出,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國無傳統食用習慣的物品,具體分類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內。2009年,由蚯蚓加工處理而成的地龍蛋白便通過此管理辦法,獲批成為新食品原料。2014年和2017年,雲實蛀蟲和蠅蛆蛋白粉也申請成為我國新食品原料,但截至2023年3月尚未獲批。

目前美國已批准將黑水虻用於狗糧。美國農業部表示昆蟲及其產品衛生安全標準與傳統食品一致,需要在標籤寫明成分,其中人用昆蟲需要遵循美國的現行產品生產管理規範標準。歐盟在2018年將含有昆蟲的食品已被歐洲法規認證為「新資源食品」,經評估後可以在歐洲上市。2021年9月,歐洲委員會允許在豬和家禽飼料中使用昆蟲蛋白,並在2022年2月繼批准干黃粉蟲幼蟲、東亞飛蝗作為新資源食品後,允許冷凍、乾燥和粉狀形式的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作為一種新資源食品投向市場。2023年4月,新加坡食品局批准進口和銷售16種作為食物用途的昆蟲。

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將達到97億,屆時糧⾷產量還要比⽬前增加70%才能滿⾜需求。儘管安全性仍有爭議,但作為「未來糧食」的昆蟲蛋白已經邁出了它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