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源性疾病
正值春夏交替食源性疾病高發時期,很多人覺得「還不熱」,並沒有過多意識到細菌已經在「茁壯成長」了。在5-60℃的環境溫度下,有害細菌可在食物上迅速生長,而37-42℃是有害細菌在食品上生存的最適宜溫度帶。因此,提示大家注意預防食源性疾病和保持健康飲食習慣。
建議
1. 消費者採購食品時應選擇證照齊全、誠信規範的市場、超市或其它銷售單位,不在無證照攤販處購買食品,不購買來源不明的冷鏈食品。2. 外出就餐應選擇食品衛生條件好、信譽度高、證照齊全的餐飲單位,不在無證照攤販處就餐。3. 在加工食材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加熱食品時避免在危險溫度中暴露超過2小時,應當及時放入冰箱。(2)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減少剩餘飯菜。未食用完的飯菜應及時在冰箱中冷藏,但冷藏不應超3天。(3)如果沒有合適的保存條件,熟食在危險溫度下超過2小時的,應在確認食物未變質並經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但重複加熱不要超過1次。(4)食物要燒熟煮透。大多數細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溫,可通過加熱殺滅。加熱食物時,其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並保持30秒以上。
二誤采誤食毒蘑菇
近年來,常有媒體報導因誤采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嘔吐腹瀉、急性肝腎功能損害、神經系統紊亂、光敏性皮炎、急性腎損害等類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發生。造成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大眾對毒蘑菇辨別存在誤區,由於缺乏真菌學的專業知識,往往將見到的野生蘑菇當作食用菌品種。鑑別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還沒有簡單易行的方法,其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檢測方法,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由於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總體呈現發病急、中毒症狀嚴重、死亡率高等特點。在此提醒公眾:預防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採摘、不銷售、不食用野生蘑菇,不去嘗試來源不明的蘑菇!
三炒飯綜合徵
「炒飯綜合徵」是指食用了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炒飯後出現的,以噁心、嘔吐、頭昏、四肢無力、口乾寒顫、胃部不適和腹痛等為主要症狀的一類食源性疾病。「炒飯綜合徵」,是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該細菌廣泛分布在土壤、水、空氣中,生長溫度範圍20~45℃,生長繁殖的過程中會釋放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被蠟樣芽孢桿菌菌污染的食物主要為含澱粉較多的各類食物,室溫放置的米飯就極易被污染,且外觀一般無明顯變化,看不到腐敗變質現象,很難通過肉眼辨別。米飯煮熟後但未完全食用時,通常會在室溫下放置數小時以冷卻,然後做成炒飯。在這個過程中,被細菌污染的冷米飯釋放毒素,而加熱並不能消滅毒素,進而引起消化道症狀。
如何才能有效防範「炒飯綜合徵」?
1. 嚴控加工製作時間。米飯煮熟後不宜在室溫下放置過久,一般不應超過2小時。製作炒飯時應確保食物加熱均勻並徹底熟透。加工好的食物如不立即食用,應儘快冷卻,低溫保存,再次食用前應充分加熱。2. 提高個人防範意識。外出用餐或訂購外賣時,對炒飯、飯糰、紫菜包飯、壽司等米飯製品,應確認食物的新鮮程度、儲存溫度和時間等是否符合要求,購買後應儘快食用,不宜久放。3. 集體配餐單位要防範風險。要嚴格控制好食物加工、放置、配送等過程中的溫度、時間。食品應使用密閉容器盛放,並標註食用時限和食用方法,提醒消費者儘快食用。烹飪後至食用前需要較長時間(超過2小時)的,應在高於60℃或低於8℃的條件下存放。供餐過程中,應採取有效防護措施,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四科學食用小龍蝦
沒有小龍蝦的夏天是沒有靈魂的!然而每逢大家開心吃蝦的時候,網上也會有許多關於吃小龍蝦得橫紋肌溶解綜合徵的報導,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簡而言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證明吃小龍蝦就會得橫紋肌溶解綜合徵,但是近年來確有因食用水產品引起橫紋肌溶解綜合徵的病例報導。因此建議大家科學、理智吃蝦。
建議
1. 購買正規渠道養殖的小龍蝦不要在街頭流動攤點購買小龍蝦,或者自行到江邊或河溝捕撈野生小龍蝦進食,野外水質狀況不明,小龍蝦的品質無法得到保證。尤其是洪水衝出來的小龍蝦不要吃。2. 儘量選擇食材新鮮的小龍蝦新鮮的小龍蝦個頭均勻,頭和身幾乎各占一半,顏色紅亮,腹毛和爪毛乾淨、腹白,新鮮的龍蝦肉有彈性、嚼勁。小龍蝦蛋白質含量很高,且本身的細菌較多,夏季天氣炎熱,小龍蝦一死很快就會腐敗變質,腐敗變質的小龍蝦有濃烈腥味、蝦體散開發直、肉體鬆軟無彈性、顏色變暗且殼身有較多的黏液。3. 燒熟煮透買回來的小龍蝦,最好放清水裡養24-36小時,使其吐淨體內的泥沙等雜質,並清洗乾淨。小龍蝦有硬殼,要適時增加烹飪時間確保煮透,力保殺死小龍蝦體內的細菌和寄生蟲。4. 不吃或少吃蝦頭、蝦黃小龍蝦大部分的器官都集中在頭部,蝦黃是是蝦的肝胰腺,蝦頭更容易吸附蓄積重金屬、毒素及細菌等污染物,所以最好不要吃蝦頭和蝦黃。5. 適量食用一次食用小龍蝦的數量不宜過多,最好控制在10個以內。另對於尿酸較高、過敏人群,食用大量小龍蝦會增加痛風、過敏的風險。另如果吃完小龍蝦的24小時內,出現全身酸痛乏力,進而四肢腫脹、醬油色尿,則要警惕可能是橫紋肌溶解綜合徵,應及時就醫,配合醫生治療和問詢,協助醫生開展流行病調查工作進行溯源。
來源 | 陝西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