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點擊右上方「關注」,準時接收每日精彩內容推送。

微針作為一種新型的給藥系統,因其無創、無痛、給藥簡單、給藥可控、負載能力多樣而受到廣泛關注。雖然微針最初被設計用於穿透皮膚的角質層進行透皮給藥,但最近,它們已被用於促進傷口癒合和各種組織和器官的再生,其結果很有希望。儘管有很多關於微針的綜述,但關注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的很少。

因此,香港理工大學Man-Sang Wong教授、趙昕副教授與浙江大學賀永教授合作綜述了微針技術在傷口癒合和資質再生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本文首先概述了微針系統的潛在負荷(如小分子、大分子、核酸、納米顆粒、細胞外囊泡、細胞)、結構設計(如多藥結構、粘附結構)、材料選擇和藥物釋放機制。然後簡要總結了不同的微針製造方法,包括其優點和局限性。最後總結了微針輔助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如皮膚、心臟、骨骼、肌腱、眼、血管、血管、口腔、毛髮、脊髓和子宮組織)的最新進展。希望本綜述能夠作為讀者根據不同的應用來設計他們的微針系統,包括材料選擇、藥物選擇和結構設計,以實現更好的癒合和再生效果。

相關綜述內容以「Going below and beyond the surface: Microneedle structure, materials, drugs,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for wound healing and tissue regeneration」為題於2023年4月18日在《Bioactive Materials》期刊上線發表。

圖1為典型的微針結構。微針的典型長度範圍為25 μm~2000 μm,對應在2000 μm左右的表皮和角質層的平均厚度(10-15μm)。針的性能取決於其材料性能、針的幾何形狀,特別是針軸的寬度,通常在10 μm到300 μm之間。本綜述關注了各種結構設計,材料使用,嵌入微針的藥物和微針系統的藥物釋放機制

圖2A展示了多區域結構及其功能,首先將不同的藥物加載入不同的基礎區域,然後將其整合到貼片的不同區域,形成多區域微針貼片。對於核殼結構(圖2B),核部分和殼部分可以裝載不同的藥物,使殼內的貨物首先釋放,然後核中的藥物跟隨,進而藥物可以連續釋放。另一種設計是堆疊結構(圖2C),它將幾層矩陣堆疊在一個針尖上。膨脹微針依賴於其針尖的吸水效率(一些可行的溶脹材料包括透明質酸、GelMA和聚苯乙烯塊聚(丙烯酸))(圖2D)。仿生微針更關注有效的結構,利用倒鉤寶塔狀結構與目標組織互鎖的有效結構(圖2E)。章魚吸盤狀結構也被集成到微針中(圖2F)。

干蝕通常用於在金屬製成的空心微針上鑽孔,控制針的高度,而濕蝕用於拋光和銳化結構(圖3A)。微成型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微針製造技術,其基本過程如圖3B所示。將不同類型的拉伸力,包括機械力、粘附力、靜力和離心力應用在前體材料上形成微針狀形狀,然後進行微針製造的特定固化工藝(圖3C)。

微針的多功能性、小侵入性、高精度和有效性使其成為傷口癒合中非常有用的設備。該體系由PLGA殼層、柔性襯底物和由GelMA水凝膠和MSCs組成的核心部分組成(圖4A)。如圖4B所示,有研究使用活細胞加載微針進行糖尿病潰瘍癒合。圖4C展示了一種具有可編程藥物傳遞能力的3D列印微針技術整個系統包括兩部分:微針部分和無線控制模塊。圖4D展示了含有黑磷(BP)和血紅蛋白(Hb)的可分離微針,用於在近紅外輻射(NIR)刺激下傳遞響應性氧,以促進傷口癒合,整個體系採用微成型工藝製備,由聚醋酸乙烯酯背襯層和GelMA針尖組成。

由細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皮膚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當創面細菌數量達到閾值時,傷口形成局部感染,傷口癒合受到阻礙。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應用微針抗感染,微針可以將藥物無痛地注入更深的組織,容易打破生物膜細菌的保護膜,克服生物膜的耐藥性,極大地提高治療效果。如圖5A所示,一種七鰓鰻牙齒啟發的抗菌微針用於感染傷口癒合,該體系由絲膠素與抗菌氧化鋅納米顆粒(ZNPs)微模製而成,圖中顯示了同一斑塊的針結構發生變化。圖5B展示了一種基於超聲化學動力學和超聲熱治療的超聲激活微針抗感染。圖5C為一種含有曲安奈德(TA)和5-氟尿嘧啶(5-Fu)的雙層可可溶微針,針頭由殼聚糖(CS)和右聚糖(DEX)與5-Fu封裝,用於緩釋5-Fu,針軸由HA和羥丙基-環糊精-HP-β-CD)與TA集成,用於快速釋放TA。圖5D顯示靶向藥物傳遞給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HSFs)治療肥厚性瘢痕(HS)。

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MI)和心力衰竭,是由心肌細胞死亡或功能障礙引起的。許多治療藥物,包括生物材料、細胞、基因和生長因子,已經被應用並顯示出巨大的效果。常見的心臟貼片受到低組織粘附的限制,導致藥物難以進入更深的壞死心臟組織。因此,微針成為構建新的心臟貼片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新興解決方案。圖6A展示了一種心肌基質細胞(CSC)的微針貼片,用於心肌梗死後心臟再生,該微針部分由聚(乙烯醇)(PVA)水溶液進行微成型製備。加載心肌細胞的貼片由三層組成,包括基於GelMA的微針、排列導電碳納米管(CNT)層和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心肌細胞層(圖6B)。有研究提出了一種腺相關病毒(AAV)-裝載VEGF的微針(圖6C)。圖6D設計了一種具有核殼結構的生物粘接劑微針,用於治療MI

微針具有操作簡單、治療無痛等優點,使其在治療軟骨和肌腱等骨相關組織中越來越普遍。傳統的治療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常見的藥物敷料滲透性較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研究提出利用微針作為載體,裝載DEK靶向適配體(DTA),以更好地治療膠原誘導的關節炎(圖7A)。肌腱受傷再生需要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頻繁的口服和注射給長期恢復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和疼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圖7B所示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針系統,用來加載甲狀旁腺激素(PTH),用於加速肌腱再生。圖7C所示設計了一種可分離的微針系統,以傳遞由一氧化氮納米馬達(EXO/MBA)修飾的外泌體,用於Achilles肌腱病的再生。

如圖8A所示,微針在眼部組織再生中的應用。針尖外層為交聯甲基丙烯酸透明質酸(MeHA)和藥物混合物,內層為透明質酸和另一種藥物(混合物(圖8Ai)。採用聚(D,L-lactide)(PLA)和裝載氟康唑的透明質酸混合物製備溶解性微針治療真菌性角膜炎(圖8Aii)。圖8B為微針在維管組織再生中的應用。由塗有西羅莫司的PLGA針尖和一個PLGA手術網作為背襯層組成一種可包裝的微針網,以提供西羅莫司為更好的治療內膜增生(IH)(圖8Bi)。針尖首先由一種稱為208-CTH的紫外線固化粘合劑進行微成型,然後轉移到氣球表面,將藥物洗脫球囊(DEB)與微針(MNDEB)結合使用,可以提高傳統DEB 的療效(圖8Bii)。圖8C介紹了微針在毛髮再生中的應用。為了解決費用昂貴、透皮效果差等難題,開發了一種裝載外泌體的水凝膠微針來促進頭髮再生,該針尖基於頭髮來源的角蛋白水凝膠、間充質幹細胞(MSC)來源的外泌體和一種名為UK5099的小分子藥物的混合,而背襯層是由透明質酸製成的(圖8Ci)。受種子萌發進展啟發,採用MeHA微成型工藝開發了可溶性微針貼片,其中含有人羊膜間充質幹細胞(hAMSCs)的外泌體和由角蛋白和黑色素組成的頭髮納米顆粒(HNP)(圖8Cii)。圖8D介紹了微針在創面閉合中的應用。如圖8Di所示,利用天然生物凝膠劑可膨脹貽貝粘合劑蛋白(MAP)開發了一種新型水凝膠形成膠合劑雙層微針貼片。除了增加濕性內傷口的連通性外,器官內的止血條件也可以促進組織的再生。開發一種寶塔狀的多層微針貼片,以實現更好的內臟止血效果(圖8Dii)。

健康皮膚的一個特徵是pH在4~6左右,明顯低於慢性傷口的pH為7。PH響應型聚合物包覆微針系統示意圖(圖9A)。ROS是存在於傷口部位的另一個典型信號。為了調節細菌傷口的ROS水平,設計了一個使用微成型法由載藥ROS響應的PVA基質製成的智能微針系統(圖9B)。許多研究都關注檢測炎症相關的蛋白,這是調節傷口炎症的關鍵。因此,有研究設計了一種基於絲素的智能微針敷料(i-SMD),它集成了溫度反應和炎症反應的N-異丙基丙烯醯胺(NIPAM)水凝膠,進而促進傷口癒合(圖9Cii)。在另一項研究中設計了一種類似的鯊魚牙齒微針,它也可以檢測炎症相關蛋白,該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人類表皮生長因子(hEGF)加載微針部分首先製作成一個鋒利的牙齒形狀基於反蛋白石光子晶體,然後生物傳感部分蛋白質檢測和MXene柔性電極運動監測集成到微針貼片(圖9D)。

在這篇綜述中討論了微針系統在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中的應用現狀。具體的設計考慮包括潛在負荷、結構設計、材料選擇和藥物釋放機制,並結合目前使用微針進行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的應用案例。通過所有這些總結和分析,微針在監測和促進傷口癒合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潛力。微針雖然前景廣闊,但在傷口癒合中的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本文討論了微針在傷口監測中進一步發展的一些要求和前景,包括智能化、定製化、結構優化和功能集成。首先,智能化是未來微針發展的必然趨勢,涉及給藥、生物傳感與診斷、電氣控制等領域。其次,由於微針將面臨應用地點的多樣性,以及不同的患者,因此,未來精準醫療的定製也是必要的。此外,結構優化對於進一步開發微針的提高粘附性能、提高載藥能力、提高給藥效率和更高的整合密度也具有重要意義。更多的功能也可以集成到微針系統中,如機械、電、磁性和超聲波刺激。最後,微針的臨床轉化非常有意義,但仍在進行中。

了解更多

關注「EngineeringForLife」,了解更多前沿科研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