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圖/受訪者提供

國醫大師鄧鐵濤於2019年1月10日去世,享年104歲。在駕鶴仙去的前幾年,他依舊身體矍鑠,耳不聾,眼不花,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近日,在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的第八屆嶺南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大會上,鄧鐵濤國醫大師的弟子、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教授王清海揭秘了鄧老的養生秘密——養心為上。

國醫大師鄧鐵濤

作為鄧老的弟子,王清海教授自1985年至1988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攻讀鄧老的碩士研究生,每周跟隨鄧老出診三次,抄方,記錄鄧老治療冠心病的中藥處方,系統整理鄧老治療冠心病的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研製成電腦軟體《鄧鐵濤冠心病中醫診療系統》。

王清海畢業後負責廣州市科委重點課題「廣東省名老中醫專家系統」(5 個),並具體負責研製《鄧鐵濤高血壓中醫診療系統》,再次跟隨鄧老出診抄方兩年,共5 年時間,同老師在一起,直到鄧老去世,一直保持與鄧老密切聯繫的34年裡,除了學習鄧老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第一手材料外,耳濡目染其養生長壽的做法。王清海總結鄧老的養生秘訣為,「養生先養心、養心先養德、養生必養腦、養生重養身。」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教授王清海(右一)

養生先養心

古人云,善養生者養心,不善養生者養形。《黃帝內經·素問 上古天真論》中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在(《靈樞·百病始生》)中也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養心不僅包括心臟的養護,更包括心境、心態的調節,即心廣、心正、心定;心平、心靜、心安。

王清海認為,鄧老的養心理念可歸納為四點:心繫大體(心廣)、心志不移(心定)、心底無私(心寬)、心神安定(心靜)。而鄧老一生中把心廣、心定、心寬、心靜做到了極致。「在中醫近現代發展的歷程中,中醫曾多次遭遇懷疑與批判,鄧老不斷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呼籲和獻計獻策,對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力挽狂瀾、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十分關心中醫振興大事。同時,鄧老對中醫事業有著無限的忠誠和熱愛,對中醫事業的使命感使他畢生為中醫的發展奮鬥,始終以發揚中醫為己任,並堅定地認為中醫的發展之路必須越走越寬,並且提出了『鐵桿中醫』之說。」王清海教授表示,這也說明鄧老的心繫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鄧老自幼秉承家風,受到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心存蒼生之念,不計較個人得失,為解決病患痛苦及為中醫事業的發展鞠躬盡瘁。還經常為經濟困難患者捐款、送藥,體現了一代大醫的風範。

心神需要靜養。在日常生活中,鄧老常藉助靜修的方式達到心神安靜的境界,如靜坐、入定、冥想,以此使心神安定,心態安然,不驕不躁,氣定神閒。

養心先養德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禮記·樂記》認為,「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易經》記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鄧老自己也曾寫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心平氣和,厚德者壽。」

在養德上,鄧老認為,重點是養仁心、養虛心、養濟世之心。《論語·雍也》記載,「知(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漢代董仲舒解釋為: 「 仁者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美以養其身。」 後世則把「 仁者壽」 作為長壽的代名詞。鄧老認為,修德最重要的一方面在於培養仁心。鄧老作為一名醫者,認為醫術全乎仁道,並始終堅守「仁心仁術乃醫之靈魂」的行醫道德準則。

王清海教授認為,鄧老年韶德高,卻並不自居高位,而是虛懷若谷。他還常勉勵後來學者「學我者必須超過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鄧老懷有一顆濟世之心。如孫思邈《大醫精誠》所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鑄就一顆仁愛之心。鄧老在行醫數十載的過程中,不僅挽救了無數瀕臨死亡的生命,且始終將中醫事業、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使在2003年非典時期,已是90歲高齡的鄧老擔任全國中醫治療專家組的組長,帶領廣大中醫臨床人員,始終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

1985年徐向前元帥題贈鄧老

養生必養腦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腦主元神,養心需養腦。「神安則壽延,神去則行散,故不可不謹養也。」王清海說,腦為元神之腑,得神則生,失神則死。

鄧老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在緊跟時代潮流的同時,始終保持獨立思維。198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中醫事業的發展邁上了新的台階,這與鄧老1985年的力諫上書有密切的聯繫。體現鄧老始終以中醫事業發展為己任。鄧老認為,中醫雖為一門古老的學科,但其發展同樣需要緊跟時代的潮流,中醫現代化,一定要進行試驗研究,但不能簡單借用西醫現成的方法,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與新科技相結合,創造中醫藥學試驗新方法。

文化方面,鄧老則強調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雙接軌,中西結合需要走出各有所長,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的新道路。鄧老認為,中醫現代化並不代表西化,而需要把握中醫自身發展規律,走自己的發展之路。

養生重養身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

鄧老結合中醫的傳統養生理念及自身的經驗,形成了以飲食、起居、導引、練功等為基礎的一套完整的養生實踐,並以自身的長壽與健康作了最好的闡明。

「飲食以雜為主、起居以常為需、身體以動為要、練功以恆為期。」鄧老將中醫飲食養生的理念和日常養生保健相結合,總結出來的飲食理念為:「食雜不偏、七分為度」。堅持每日規律作息,發明並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即「血管體操」、中藥沐足、自身穴位按壓、足底按摩等等,以此調氣血、通經絡、達養生之目的。

鄧老堅持寫書法

鳴天鼓、擊枕處、聰兩耳、勤看報,他幾十年如一日的保健做法,如今已家喻戶曉。

鄧氏八段錦、站樁、氣功……鄧老時常鍛鍊身體,每天下午半小時打坐,靜心氣,練氣功靜坐放鬆,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專注於一呼一吸,以此來平復心氣,恢復精神。同時還堅持寫書法。他認為,寫書法作為一種養生功法,因為「書法能養神,養神能練意」,在書法練習過程中,將養生理念結合其中、有利於心神安定。

鄧老認為,知足則常樂、養生先養心,各法應有效,貴在能堅持。(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秦小傑

校對 | 彭繼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