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副教授 朱毅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高陽

小心垃圾食品讓孩子「傷心」!國際權威期刊《營養》雜誌近日刊登了一項西班牙新研究,結果顯示,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和飲料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多的問題,尤其是男孩。

近幾十年來,西班牙超加工食品和飲料的購買人數增加了兩倍,青少年是這類產品的最大消費群體。這些產品的特點是營養價值低(例如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少)、能量密度高(例如飽和脂肪、添加糖多),以及含有不少添加劑(例如色素、增味劑等),使得這類食品非常有吸引力。


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分析了13至18歲青少年的飲食習慣,以及其與社會心理問題之間的關係,例如情緒低落、焦慮、注意力差和其他症狀。結果表明,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和飲料,與青少年情緒低落關聯最為顯著。其中,26.2%的參與者表現出某種社會心理問題,33.9%有抑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9.5%有注意力問題,3.9%出現行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超加工產品導致的社會心理問題,在青春期男孩中更為明顯。十幾歲人群中,男孩消費超加工食品的種類更多,平均為8.6種,而女孩為7種。雖然食用水果蔬菜以及身體活動,已被證明對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但參與調查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只攝入1.93份果蔬,遠低於營養專家建議的每天5份。具體來看,女孩的水果蔬菜消費量為2份,而男孩則為1.7份。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男孩吃了更多的超加工產品,例如甜味飲料和加工肉類。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對此評價:「這些研究中,超加工食品的消費與青少年心理問題之間的關聯,與之前類似研究結果一致。」超加工食品往往高油、高脂、高糖、高鹽,有的還有,長期攝入太多,輕則導致代謝異常,發展成肥胖,重則可能影響青少年身高發育、記憶力、生殖健康等,而這些問題也在某種程度上威脅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男孩吃超加工食品為何更易引發心理問題?朱毅認為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男孩飲食不節制。處於青春期的男孩,更喜歡包裝精美、明星代言、口味刺激的美食,比如漢堡、甜飲料、加工肉類等。加上父母認為青春期是長身體的關鍵期,給孩子大補特補,導致營養過剩,多餘的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繼而造成肥胖。

男孩肥胖不被重視。《2020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別達到了10.4%和19%。這裡面,男孩的肥胖發生率在90%以上,女孩為50%以上。在形象上,社會對女性的審美普遍偏向「苗條」,而對男性肥胖的容忍度較高,這種趨勢在兒童青少年中也是一樣,導致男孩的肥胖問題比女孩更嚴重。

男孩心理問題易被忽視。女孩普遍比較安靜,容易溝通,而男孩大多喜歡上躥下跳、淘氣搗蛋、容易逆反。研究發現,15歲以後,男孩因為各種原因(如意外、暴力、自殺等)早亡的可能性是女孩的3倍。心情不好的男孩更容易攝入超加工食品,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或少吃垃圾食品?朱毅提醒,家長要幫孩子養成以下好習慣:

好好吃飯。青少年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每餐都應保證營養均衡,主食、果蔬、肉蛋奶充足,可多吃些粗糧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慾,從而避免在餐間攝入其他超加工食品,避免用麵包、糕點、甜食、飲料代替正餐。此外,家長儘量少點外賣,最好在家做飯讓孩子吃。

睡眠充足。青春期孩子儘量保證每天至少8小時左右睡眠,睡好覺有利於生長發育,抑制食慾,能避免白天吃零食。

戒掉手機。一些環境因素也是導致青少年「貪吃」的重要誘因,比如吃飯時看電視、玩手機、刷社交媒體等,誘人的零食廣告和美食場景,會大大增加孩子的食慾,並且邊吃邊看,很容易控制不好量。

愛上運動。幫助孩子培養一項體育愛好,保證每周至少3~5天,每天1個小時左右的運動量,不僅能消耗多餘熱量、促進生長發育,還能培養陽光開朗的性格,有助社交和團結,預防心理問題。

此外,學校可開設食育課程,教授正確的飲食觀念和食物選擇方法,還可以開設心理諮詢室,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家長平時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如果發現孩子最近特別愛吃零食,情緒也不高,要積極溝通和聊天,必要時可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