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夢境,必有其理。所夢之物,必有緣由」,人有什麼樣的慾望和追求,這些就會編織成看似虛幻的夢境,比如:當夢到已故的父母和親人,其實跟記憶的碎片有關。夢境的出現,或多或少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

根據《今日頭條》報導,時不時夢到過世的父母和親人,往往有以下暗示。

1、對於親人的極度思念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對親人過度思念,就會在有意或者無意當中,調動跟親人有關的記憶,這些記憶只要一出現,勢必會對夢境造成影響,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境出現的內容,都跟最近1個星期所接觸到的人與事有關。」
據說,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年幼時,因為尿床被父親罵了一頓,等他長大後,又想起這件事,當晚就夢到自己跟父親去火車站,還使用車站的廁所。對此,弗洛伊德提出觀點,「夢以一種幻想的形式,讓人體驗到這種夢寐以求的本能的滿足。」總而言之,這與日常的思念有關,人是念舊的生物,也較重感情,夢到親人不可避免。

2、接觸到跟他們有關的物件
心理研究者做過調查,發現人的所思所想,以及思緒的變化,都跟接觸到的「物件」有關。比如:接觸老舊照片,就會想起當中的人與事;接觸一些舊物品,就會想起跟有關的一切,常說的「睹物思人」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定的物件,就不會牽引起一定的思慮,這是人與物相互接觸的必然結果。
心理學家說過,夢境把遙遠但相關的記憶連結起來,並強化成一個故事體。直白來說為,只要這些記憶在我們的腦海當中,進而被所接觸的物件帶動起來,產生如「故事」一般的夢境。

3、家庭發生一定的變故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認為,「夢在某些情況下是心理衝突的顯現。」簡單來說,就是「矛盾」,我們內心所想的跟日常所接觸的,發生衝突,比如:兄弟姐妹在父母離開後,變得不重視親情,內心慢慢地出現「矛盾」的心理。
這種矛盾心理的出現,是「夢境」的成因之一,當中有兩個假設。首先,家庭出現變故是「因」,夢到過世的父母是「果」;其次,夢到過世的父母是「因」,家庭出現變故是「果」。一般來說,第1種假設是符合心理學邏輯的;第2種假設不符合主流說法,也就是「迷信」。對於「夢到去世的親人」這件事,沒必要想太多,只要人心中出現「矛盾衝突」、家庭產生問題,自然就有「夢境」會產生。

話說,為什麼處於困境,且特別憂傷的人,夢境背景色調會比較陰暗?為什麼處於順境,且心態愉悅的人,他們夢境的背景色調會比較鮮豔?這是「人腦」以及「慾望」相互合力的必然結果,情緒會調動不同的慾望,而不同的慾望,會編織成不同的夢境。總之,夢到已故親人不是壞事,沒必要大驚小怪,這是正常現象,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就行。
